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1912年正月十五的乐山郭家宅院里,两支红烛烧得噼啪作响。 22岁的张琼华端坐雕花床沿,三寸金莲在绣鞋里微微发颤。 她听见门帘掀动的声响,嗅到浓重的酒气,却不知这场婚姻的结局早在盖头掀开前就已注定。 郭沫若踉跄着挑开红盖头时,烛光正映在张琼华低垂的眉眼上。 他盯着那双被缠足布裹得变形的绣鞋,酒意瞬间化作冷汗,母亲明明说过这是双天足。 张琼华慌乱中将《女儿经》藏进袖口的小动作,像极了私塾先生展示的裹脚布标本。 床头的红枣桂圆撒了满地,郭沫若转身要走,却被张琼华拽住长衫下摆。 她抖着手解开襟前盘扣,露出贴身肚兜上歪扭的"百年好合"刺绣,泪珠砸在鸳鸯纹样上洇成深斑。 五更天未明,郭家后院传来摔碎瓷器的脆响。 张母杜氏攥着半截裹脚布追到柴房,她不明白留洋归来的儿子为何对三寸金莲如此憎恶。 郭沫若将《新青年》杂志摔在母亲脚下,油墨未干的"妇女解放"标题正盖住张琼华连夜缝制的千层底布鞋。 晨雾漫进窗棂时,新人房里传出压抑的呜咽,张琼华正用剪刀绞碎陪嫁的缠足布,碎布条里混着几缕带血的发丝。 郭沫若离家那日,樟木箱里多了本蓝皮日记。 张琼华将丈夫用过的狼毫、读过的《浮生六记》、甚至洞房夜洒落的合卺酒残渣,悉数封存其中。 每月初九,她总要把箱中物件摆在院中晾晒,仿佛这样就能留住丈夫的气息。 某次晒书时发现《天演论》扉页的批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她怔怔望了半日,转身将陪嫁的《列女传》塞进灶膛。 在东京神保町的旧书店,郭沫若正为佐藤富子挑选和服腰带。 当日本姑娘光洁的双足踏着木屐走近时,他突然想起老家那箱发霉的旧物。 寄回乐山的银元总附带着新式学堂的招生简章,张琼华却用它们赎回了被当掉的郭家祖田。 她固执地穿着改良放足鞋,尽管走起路来仍像踩在棉花上。 1939年的川西坝子飘着纸钱,郭沫若跪在父亲灵前,瞥见供桌上的蓝皮日记。 翻开泛黄纸页,满是他留学期间发表在《创造季刊》上的诗作剪报,张琼华用朱笔在《凤凰涅槃》旁批注"二月廿四,君诗见报"。 三丈外的厢房里,她正为于立群熬制保胎药,药罐蒸汽熏花了眼镜,也模糊了二十七年光阴。 送葬队伍经过郭家祖坟时,张琼华突然扑向那座空置的合葬墓穴。 她死死攥着陪葬清单,上面列着樟木箱里的每件旧物。 郭沫若的九十度鞠躬惊飞了坟头乌鸦,这个在东京街头高喊反封建的文人,此刻才惊觉自己也是礼教的共谋者。 于立群腹中的胎儿踢了一脚,仿佛在叩问,新时代的爱情是否也踩着旧人的骸骨? 1980年深冬,郭家老宅拆迁工人撬开西厢房的地板。 腐朽的樟木箱里,千层底布鞋已与《新青年》杂志黏连成块,酒渍晕染的《浮生六记》上,依稀能辨张琼华用绣线修补的裂口。 最底层铁盒藏着用油纸包裹的三寸金莲,缠足布上的血迹凝成褐色梅花,这是她晚年偷偷请照相馆拍的"缠足标本",附信写道"留与后人观旧俗"。 海峡对岸的郭沫若纪念馆里,佐藤富子捐赠的婚书与于立群的手稿并列展出。 玻璃展柜映出游客们的脸,他们读着《凤凰涅槃》的激昂诗句,却无人知晓乐山老宅地板下,埋着个女人用68年光阴制成的时代标本。 当讲解员说起郭沫若反对缠足的事迹时,窗外的玉兰花正落在张琼华坟头的无名碑上,像极了1912年元宵夜那对烧残的红烛泪。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抛妻弃子40年,他真的是罪人吗?》)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万物聊综合
2025-05-16 15:28: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