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军缴获了一批保暖物资,足足有3000条毛毯,众人喜气洋洋,终于可以暖和点了,不想,政委却突然下令:全部剪碎! 1950年冬天,朝鲜战场刮着刀子似的北风,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衣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行军。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国内连像样的棉布都凑不齐,过鸭绿江的部队多数人还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袄。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哈口气都能结成冰碴子,更别说在野外趴着打仗了。 要说这年冬天最让战士们高兴的事,还得数二十军八十九师那次缴获。 那天他们在战场上捡着个大便宜,足足弄回来三千条毛毯。要知道那时候战士们晚上睡觉都挤在一起取暖,突然见着这么多毛毯,乐得直搓手。 可谁也没想到,师政委王直转脸就下了道命令:把这些毛毯全给剪喽! 这话一出口,底下的战士都炸了锅。有人急得直跺脚,说这么好的东西剪了多可惜,还有人扯着嗓子喊冻死也不舍得剪。 王政委倒是不慌不忙,让干部们把毛毯按人头分,每条剪成七八块。剪下来的布头给战士们当耳套,长条的裹在膝盖上当护膝,边角料还能缝成手套。 这么一捣鼓,全师上下人人都分着点暖和物件,冻伤的人比兄弟部队少了一大半。 要说这法子也不是头回用,早几年刘邓大军进大别山,棉衣不够就自己动手做。战士们用饭碗扣着剪领口,拿稻草灰染布,虽说做出来的棉衣七长八短,可到底比单衣强。 到了朝鲜战场,这土办法又派上用场了。后勤上的人把棉被拆了改马甲,缴获的帐篷布改成棉鞋,硬是靠着这些零碎布头熬过最冷的几个月。 不过光靠拆东墙补西墙终究不是办法,彭老总那会正回国治病,管后勤的洪学智急得满嘴燎泡,三天两头往国内发电报要棉衣。 可那时候国家穷得叮当响,老百姓自己都穿补丁摞补丁的衣裳。毛主席在丰泽园掰着指头算账,最后咬着牙批了三十万套棉衣。 这点数目搁在五十万大军跟前,连一人半件都分不上,可好歹是雪中送炭了。 最要命的是往前线运东西这段路,美军的飞机跟苍蝇似的整天在头顶转悠,运输队白天不敢走,晚上摸黑开车还得捂着手电筒。 从鸭绿江到三八线这一路,十辆卡车能有三辆开到地头就算烧高香了。 后来实在没辙,后勤上的人想了个笨办法——用骡马驮、用人背,把炒面、棉衣这些要紧物资化整为零,蚂蚁搬家似的往阵地上送。 说到这炒面,现在年轻人怕是没见过,就是把面粉炒熟了装进布袋子,打仗时抓一把塞嘴里,就着雪往下咽。 这玩意儿吃多了烧心,可它能顶饿,揣在怀里还不怕冻。 炊事班的人整天围着大铁锅转,炒得满脸面粉,活像庙里的白面罗汉。就靠着这些炒面,战士们愣是在冰天雪地里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死磕。 前线打得惨烈,后方的老百姓也没闲着。东北的老乡把自家棉被拆了,掏出棉花送到被服厂;山东的大姐熬夜纳鞋底,手指头扎得全是血眼子;上海的工人三班倒赶制军大衣,缝纫机踩得直冒火星子。 这些带着体温的棉衣棉鞋,坐着火车、马车、牛车,七拐八绕地送到战士手里,有的衣裳上还沾着乡亲们的眼泪疙瘩。 要说最让人心酸的,还得数那些冻成冰雕的战士。 长津湖边上有个连队,一百多号人在雪地里趴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美军过来查看,发现这些中国兵早冻硬了,可个个还保持着射击姿势,手指头扣在扳机上。后来清点人数才发现,全连没一个往后缩的,枪口全都冲着敌人来的方向。 这些事后来都记在军史档案里,像《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里头就写着,光1950年冬天,冻伤的战士就有五万多人。 后勤部门统计过,最困难的时候,前线每人每天只能分到六两炒面。这些数字现在听着都揪心,可当年就是靠着这股子狠劲,硬是把美国人逼回了三八线。 仗打完了,活下来的老兵都说,朝鲜的冬天比枪子儿还毒。 可你要问他们后悔不,没一个点头的。用他们的话说,当年要是怂了,现在咱老百姓哪能过上暖和日子?这话实在,就像那些剪碎的毛毯,虽然破破烂烂,可护住了战士们的耳朵手脚,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场场胜仗。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陈列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抗美援朝时期卷;中央档案馆《关于志愿军冬装供应问题的批复文件》1950年卷)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