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1岁的美国女子赛珍珠死后,家人为其穿上中国的传统旗袍,然而因为家中

如梦菲记 2025-05-16 11:45:34

1973年,81岁的美国女子赛珍珠死后,家人为其穿上中国的传统旗袍,然而因为家中晚辈没人能听懂中文,自然也忽略了她临终的遗言:我的老家在镇江,送我回镇江老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春天,宾夕法尼亚州普凯西的绿山农场,一位年迈的老妇人躺在病床上,她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她穿着一件质地柔软的丝绸旗袍,嘴里轻轻地重复着几个字,声音微弱,语调带着南方的口音。   那是一句中文——“送我回镇江”,在场的家人听不懂这句中文,只是以为她临终前神志不清,说出了一些童年记忆中的片段,他们并不知道,这句话,是她一生最后的愿望。   这位老人名叫赛珍珠,是美国人,1892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一个传教士家庭,她还未满百日时,便随父母一同来到中国,最初住在江苏清江浦,后又定居在镇江。   镇江是她最早有记忆的地方,江水、街巷、庙宇、青砖房、香火缭绕的寺庙、沿街叫卖的小贩和节日里热闹的锣鼓声,一点一滴都深深刻在她心里。   赛珍珠的父母希望她能像中国的孩子一样生活,理解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她学着讲中文,穿着中国孩子的衣服,在镇江的街头跑来跑去,跟邻居家的孩子一样放风筝、踩高跷、看社火。   她的保姆是一位本地妇人,常常在晚上给她讲白蛇传、牛郎织女这些故事,她听得入迷,后来那些故事成了她创作的起点。   父亲为她请来一位本地的私塾先生,教她读《三字经》,带她背诵古诗,她对中国文学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红楼梦》。   长大以后,她还能流利地背诵其中的诗句,她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熟悉,她觉得,中国人的节俭、耐苦和对土地的依赖,是一种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坚韧。   成年后,她嫁给了一位美国农学家,婚后回到中国居住,并在安徽宿州等地考察农村情况,那里的贫困、饥饿、土地争夺和农民的辛苦劳动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她开始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最终写成了小说《大地》,她没有用华丽的语言,也没有站在西方人的角度评论中国,只是如实地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   这部作品出版后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并为她赢得了普利策奖,她热爱中国,也始终以一种严肃和敬畏的态度去接近这片土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她积极组织募捐活动,还创办了《亚洲》杂志,向美国社会介绍中国的抗战情况,她认为,自己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让更多西方人理解中国。   即使在中美关系陷入僵局的时候,她仍然坚持为中国发声,她曾多次申请回中国,想再看一眼镇江,但一直没有得到许可。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她写信给中国驻美大使馆,表达希望能够一同前往的愿望。   但这一次,她依旧被拒绝,她的身体逐渐衰弱,每天都坐在窗前,望着远方发呆,她的心早已回到了那个童年时奔跑过的镇江。   去世那天,她穿上了准备多年的旗袍,那是她最熟悉的衣服款式,也是她用来告别世界的方式。   她的家人虽然不懂她说的话,但还是尊重她的遗愿,将她安葬在绿山农场,她的墓碑没有英文名字,只刻着三个汉字:“赛珍珠”。   她没有回到镇江的土地上,但她的一生早已与镇江紧紧相连,从小生活在那里的记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为中国农民写作的执着、为抗战发声的行动,这些都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   她说自己属于中国,这句话没有虚夸,是她从心里说出来的,“送我回镇江”,不仅是一句临终的请求,更是一位漂泊一生的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呼唤,镇江不只是她童年的起点,更是她一生的归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北青网——作家赛珍珠:一生乡愁属于中国

0 阅读:144

评论列表

影子

影子

2
2025-05-16 14:08

谁知道她说的是回镇江?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