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8年,74岁的武则天打算给自己找一个接班人,有亲生儿子不用,非要让侄子武

平原隐者吖 2025-05-16 11:12:05

公元698年,74岁的武则天打算给自己找一个接班人,有亲生儿子不用,非要让侄子武三思当太子,狄仁杰知道后,壮着胆子说了一番“不要命的话”。

公元690年,武则天构筑了“凤集上阳宫,赤雀上朝堂”的神谕,在众人的推动下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周”。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早在高宗时期,作为皇后的武则天就已经是国家事务的实际处理人。太子弘和太子贤的相继去世,导致朝中只剩李旦和李显这两个资质相对平庸的皇子。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显登基,不久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更加离谱的是,此后登基的李旦做了一段时间傀儡皇帝后,直接被武则天从天子降为太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武则天为了名正言顺登基做了三项工作:一方面是给自己制造祥瑞,暗示女主上位是天命所归;另一方面是提拔寒门势力,蚕食关陇贵族的权力;最后就是要打压李氏宗亲,提拔武氏子弟。这也导致武周建立后,许多李氏宗亲都被构陷杀害,反之,武周家族则气焰愈发嚣张,李武两家的矛盾已经恶劣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公元698年,登基八年的武则天已经有74岁高龄,选择继承人成了很大的问题。为了延续国祚,就必须要选择武家子弟,但这势必会在朝野上下掀起一阵滔天巨浪。虽然李旦退位后自请姓武,但他毕竟是李家血脉。若是选择李家子弟,那么周朝就相当于一世而亡,这也是武则天不愿见到的。

所以武三思、武承嗣经常对着武则天吹耳边风,用“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选择异姓子孙承继皇位”的理由,请求立武氏子孙为太子。

武则天在朝堂上数次暗示过想让武三思做太子,武三思是武则天的异母兄弟武元庆的儿子,深受武则天宠爱,不仅被封为梁王,还在朝中担任过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权力迷人心智,挑拨欲望,武三思日渐恃宠生娇、嚣张跋扈,朝野上下对他颇有微词,特别是李氏子孙,与他更是水火不容。

一次,武则天在朝中又提起选立继承人的话头,在场众人都屏气凝神,不敢造次,只有狄仁杰上前,说出了他的看法:“陛下,我看天下人都很思念大唐,最恰当的作法还是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吧。”武则天听完特别生气,几乎要动怒,这时候狄仁杰又说了一段话,居然打消了武则天立武氏的想法。他到底说了什么呢?

狄仁杰从容不迫地对武则天说:李治把两个儿子托付给武则天,结果她却要把从李氏手里传承的天下让给外姓人,这不是上天希望见到的。更何况母子和姑侄那个更亲近?如果武则天立李氏为太子,那么千秋万岁她都会在宗庙中受后人祭祀。如果立了武三思,自古以来没有见过有侄子把姑姑放进宗庙进行祭祀的。

武则天听罢,恍然大悟,若以武三思的性子,要是他做了皇帝,必定是以他自己的父母为尊,李氏子孙的结局也可以想见,不能让自己仅剩的两个儿子立于危险之地。于是她当即决定,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并即日回朝。

在均州、房州流离放逐十四年的李显,终于重回权力中心,放逐之时,朝中李氏子孙的死讯屡屡传来,无数个夜晚,他在恐惧中梦见自己身首异处,这身心的双重折磨,让他对武则天这个母亲的感情只剩畏惧。

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五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登基,是为中宗。这一年的11月,武则天在平静中病逝。

这位延续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为李唐王朝奉献一生的女人,在82岁时如繁星一般陨落了。

如狄仁杰预测的一样,李显为母亲武则天所办葬礼极尽尊荣,以皇帝礼下葬,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称“则天大圣皇后”,并在陵墓上立下一块无字碑,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0 阅读:34
平原隐者吖

平原隐者吖

人,在不在江湖,都会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