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

雾隐林间晨曦 2025-05-16 10:17:42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那年的黄土高原上飘着细碎的雪粒,陕西横山县傅家新庄的老汉王有堂套上驴车准备进城。 破旧的棉袄裹着单薄身子,车轱辘压过冻硬的土路发出吱呀声。 这个年过六旬的老汉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进城揽活,自从儿子十二岁那年跟着红军走了,他就守着三间土坯房过了二十多年独居日子。 腊月里的寒风刮得人脸生疼,王有堂蹲在县城西关的墙根底下,看着路上零星的过路人。 远处走来个穿军大衣的汉子,拎着两个鼓囊囊的帆布包,左腿走起路来有些不利索。 等那人走近了,老汉眼睛突然亮起来,这人的眉眼像极了自家婆姨年轻时的模样。 "老叔,能捎个脚不?"军人指着东边方向,"去傅家新庄。" 王有堂连忙起身拍打身上的灰土,接过帆布包时发现里头装着铁皮饼干盒,还有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物件。 驴车在坑洼的官道上颠簸,车尾绑着的搪瓷缸碰得叮当响。 军人把军大衣脱下来给老汉披上,自己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军装。 车轱辘转了小半日,眼看要进村了。 王有堂憋了半路的话终于冒出来:"大兄弟在队伍上待了有年头吧?可认得个叫王硕的娃?十二岁偷跑出去当兵的。" 话没说完,后头突然传来重物落地的闷响。 回头看见那军人已经跳下车,膝盖结结实实砸在冻土上。 这个跪在黄土路上的汉子正是第三十九军115师师长王扶之,此刻他额头抵着父亲布满老茧的手,喉咙里像堵着块热炭。 1935年那个夏夜,村里来了支红军队伍,放羊娃王硕躲在麦秸垛后面看那些戴八角帽的兵。 炊事班班长递给他半块馍,他就这么跟着队伍走了。 那年他虚岁十三,花名册上写着十五岁。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王扶之带着师部在临津江边跟美军陆战一师硬碰硬。 炮弹掀起的冻土块砸断过他三根肋骨,汉江的冰水泡烂过脚趾头。 五次战役打完,全师还能站着走路的不到三分之一。 板门店停战协议签完第三天,他在清川江边视察工事时踩上颗哑弹,弹片在左大腿上犁出两寸长的口子。 住院养伤的日子,王扶之枕头底下总压着个布包,里头是十二岁离家时娘给缝的粗布褂子。 每次换药疼得冒冷汗,他就攥着这件褂子。 等能下地走动了,军装兜里揣着攒了五年的津贴,托后勤处的干事从沈阳买来铁皮饼干桶、上海产的麦乳精,还有特意找被服厂要的新棉花。 驴车停在老槐树下的土坯房前,房檐下挂着串红辣椒早褪了色。 王扶之摸出钥匙串上挂着的小铜铃,这是当年离家时从毛驴脖子上摘的。 王有堂颤着手从炕席底下掏出个布包,里头是泛黄的纸片,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王硕"两个字,那是私塾先生给起的学名。 后来村里人才知道,那个坐在门槛上啃冷馍的老汉,儿子是正师级干部。 民政局的干部来送光荣牌时,王有堂把铁皮饼干桶里的奶糖分给围观的娃娃们。 王扶之伤愈归队前,找人把老屋的房梁换了新木头,又在院里打了口压水井。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军史》记载,王扶之后来历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山西省军区司令员等职,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那个总揣着粗布褂子的放羊娃,最终成了开国将星中的一员。 而傅家新庄的老屋里,王有堂直到去世都保持着个习惯:每天晌午坐在门槛上,听着村口传来的驴铃声。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志》 《开国少将》编纂委员会《开国少将名录》 陕西省横县县志编纂办公室《横县县志(1840-1985)》

0 阅读:133

评论列表

轮回

轮回

2025-05-16 16:22

致敬最后的开国将军。传奇不朽。

猜你喜欢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