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杨振宁顶着骂名,极力反对中国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认为咱们应该把钱花在更关键的“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杨振宁的反对逻辑其实非常务实,修建对撞机虽然可以听起来十分提振韧性,但咱们现在压根就没有那么多的科研人员,咱们高能物理领域中在国际科研组织中的人员占比还不到2%,根本拿不到项目的主导权。 一方面,中国学界缺乏超导磁铁、精密探测器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高能物理领域的科研人员还不到2000人,连基本的地基都没打好,强行冲刺尖端项目很容易导致后劲不足。 另一方面,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经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咱们现在急匆匆地开展对撞机项目,还是得“数据共享”,最后自己处理不了那么多的实验数据,就会沦为一个普通的设备维护方。 更重要的是,2000 亿教育经费如果投入到基础教育,可新建约 2 万所标准化中学,带来的好处可远比一个虚假的“第一”名头更重要,对撞机项目完全可以等到中国有能力以后再去解决。 而王贻芳院士的坚持同样充满战略眼光,他以欧洲 LHC 为例,指出该项目带动了超导材料、精密仪器等 56 个技术领域的突破,仅衍生出的医疗影像技术就创造了超千亿美元市场。 为了解决可能出现的资金浪费问题,王院士认为中国可以用“渐进式投入”先追国际水平,再通过后续的资金增投,确保中国能够在2040 年前形成国际科学中心。 他还特别强调,自从2012 年希格斯粒子被发现后,全球物理学界就已形成共识,认为下一代对撞机将是验证超对称理论、暗物质本质等“新物理”的关键,中国一旦缺席,就有可能错失未来 30 年在基础科学内的话语权。 双方的争论最终在闭门会议上以杨振宁一票之差暂告段落,但中国并未停止探索对高能物理领域的探索。 江门中微子实验在 2024 年建成全球最灵敏探测器,成功捕捉到“幽灵粒子”的轨迹;山东大学团队参与的 ATLAS 实验,对希格斯粒子的精确测量作出重要贡献。 而2016 年那场关于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争论,本质上其实是是中国科技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度思辨,杨振宁和两位科学家的观点看似对立,实则都根植于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切考量。 杨振宁的反对揭示了资源分配的现实约束,而王贻芳的坚持则体现了科技竞争的前瞻性,而咱们最后也选择了“两条腿走路”,既增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又通过个别尖端实验室的国际合作,保持了中国对高能物理领域的科研活跃度。 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需要数十年积累,咱们想要在未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就必须做好对“科学探索”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平衡! 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305925.html
物理学泰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认为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爱
【5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