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授衔结束后,蒋介石也很快得知了消息。当下属将十大元帅的名单,呈到老蒋面前的时候,老蒋反复审视,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人的名字,他不禁感叹:没想到他落选了!
1955年我军举行授衔仪式时,远在台湾的蒋介石收到情报后大为惊讶。
这位老对手翻遍十大元帅名单,发现少了意料之中的名字。
蒋介石对着妻子宋美龄感慨道:"他可是个厉害角色,怎么没评上呢?"
老蒋嘴里的"厉害角色",正是被称作"战神"的粟裕将军。
要论打仗的本事,粟裕在解放军里可是排得上号的。
陈毅元帅夸他战术变化多端,刘伯承说他是我军最会打仗的将领,毛主席更是亲口认证"粟裕最会带兵"。
淮海战役打完,毛主席专门说过:"粟裕同志要记头功。"
照这个说法,评个元帅似乎顺理成章,可最后十大元帅名单里愣是没见着粟裕的名字。
说起粟裕的出身,在开国将帅里算是独一份。
1907年他生在湖南会同县一个富裕家庭,家里有三十亩水田,老爹是前清秀才。
这条件放在当时,妥妥的乡绅家庭。
粟裕六岁进私塾,文能提笔作文章,武能耍枪弄棍棒。
他爹满心盼着儿子继承家业,早早给订了门亲事,对方是比他大三岁的富家小姐。
可粟裕不是安分守己的主。
1925年考进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接触了新思想。
1926年入了共青团,第二年蒋介石发动政变,他跟着叶挺的24师教导队参加南昌起义。
这时候粟裕才二十岁,扛着枪跟着大部队转战湘南,后来在浙皖赣边打游击,硬是带着几百号人从国民党包围圈里冲出来。
1937年跟中央接上头,成了新四军的重要干部。
解放战争才是粟裕真正发光的时候。
1946年当上华中野战军司令,带着三万人马硬扛国军十二万精锐。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四十五天吃掉五万三千敌军,创下我军首次大规模歼灭美械部队的记录。
孟良崮战役更绝,把蒋介石的御林军整编74师包了饺子,师长张灵甫当场毙命。
后来打济南城,九天时间端掉十万守军,活捉国军名将王耀武。
淮海战役六十万对八十万,硬是啃下五十五万国军主力。
这些战绩搁谁身上都够吹一辈子,可偏偏评衔时没当上元帅。
这事儿得从评衔标准说起。
当时定元帅有三个硬杠杠:得是红军创建时期的部队创始人,土地革命时期当到军团级以上,抗战时期当到八路军师级或新四军军级。
粟裕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时还是个警卫班长,红军时期最高干到师长,抗战时期是新四军第一师师长。
十大元帅里最次的也是红军时期当军团长的,像林彪二十岁就当军团长,贺龙南昌起义时就是总指挥。
这么一比,粟裕确实够不上元帅的门槛。
还有个重要原因,粟裕自己主动推辞过。
据老部下回忆,授衔前组织上征求他意见,他说:"评大将已经够高了,还要什么元帅?"
这话倒符合粟裕的性格。
当年中央要调他去东北,他主动让贤推荐了陈毅;
淮海战役立了头功,他坚持功劳是集体智慧。
这种不争不抢的作风,在将帅里也是出了名的。
授衔那天场面热闹得很。
周总理亲手给粟裕别上大将军衔,还颁了三枚一级勋章。
当时大将排第一的就是粟裕,后面跟着徐海东、黄克诚这些老革命。
要说粟裕心里没点想法,那也不现实。
据说有老战友替他抱不平,他摆摆手说:"多少同志牺牲在战场上,我们能活下来已经是幸运了。"
蒋介石那边倒比谁都关心这事。
老蒋败退台湾后,天天研究大陆动静。
听说粟裕没评上元帅,他拿着名单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这也难怪,粟裕在华东战场把国军打得找不着北,老蒋吃够了苦头。
后来台湾解密档案里发现,蒋介石曾对手下说:"粟裕用兵诡诈,不按常理出牌。"
这话听着像骂人,实则是变相夸赞。
粟裕后半辈子过得挺低调。
1984年病逝时,按照他生前交代,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八个地方。
如今说起开国将帅,年轻人可能更熟悉林彪、彭德怀这些元帅,但真正懂军事的都知道,粟裕指挥的大仗恶仗,随便拎出来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战例。
要说粟裕没当上元帅冤不冤,这事得看从哪个角度说。
按战功确实够格,但评衔不光看打仗本事,还得考虑资历、山头平衡这些因素。
十大元帅里有朱老总这样的红军之父,有贺龙这样的南昌起义总指挥,也有罗荣桓这样的政工代表。
粟裕吃亏就吃亏在参加革命晚,红军时期职位不够高。
不过话说回来,大将排第一也是实至名归,这位置既肯定了他的战功,又照顾了各方平衡。
对粟裕这样的纯粹军人来说,带兵打仗才是正经事,肩章上几颗星反倒没那么重要了。
兔子打嗝
肩章多扛一颗星对他们这种级别有什么意义?
klrs
打仗当然超一流,可惜资历弱,早期贡献不如其他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