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英国秘密情报处局长候选人,竟在中国当过老师!她不仅曾是湖北大学外教老师,还是前驻华大使,那她来到中国任职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真的只是单纯搞教育、做外交吗?其实啊,英国情报机构玩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的套路,那可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老传统了。 早在 1793 年,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时候,表面上是给乾隆皇帝祝寿、谈通商,使团里却藏着一堆 “隐形情报员”。随团的画家专门画中国的军队部署、城池布局,连炮台的细节都不放过;园丁偷偷收集中国的农作物种子,想着带回去改良英国的农业;就连船队走的路线,都故意绕着大运河多转几圈,把中国内地的水路交通摸得明明白白。那时候英国人就懂,用 “外交”“文化交流” 做幌子,打探情报才是真目的。到了近代,英国间谍更会伪装,有的扮成来中国探险的学者,带着相机到处拍军事设施;有的混进教会当牧师,借着传教的机会记录地方民情。这种 “披着公开身份外衣搞情报” 的手段,简直是英国情报机构的 “祖传秘方”。 再看伍德沃德本人,1986 年她来中国当外教,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中国刚开始大规模引进外籍教师,对外国人的背景审查还没那么严格。她在湖北大学、南开大学教英语,接触的学生可都是当时中国最有潜力的年轻人,很多后来成了各行业的骨干。想象一下,一个会说流利中文、对中国文化挺了解的外教,平时跟学生聊天时随口问一句 “你们家乡最近在发展什么产业呀”“对国家的政策有什么看法呀”,很容易就套出不少一手信息。更巧的是,她 1994 年进入英国外交部,之后一路晋升,2015 年成了英国驻华大使。这个时间点也很微妙 —— 她经历了香港回归谈判、中英经贸合作深化等关键时期,作为 “中国通”,她在外交场合提出的建议,很难说没有当年当外教时积累的 “民间观察” 做支撑。比如她当大使时多次在公开场合谈论中国的科技发展、环保政策,这些话题背后,说不定藏着英国对中国战略走向的研判需求。 其实伍德沃德的例子,只是 “五眼联盟” 对华情报渗透的一个缩影。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之前公开说,要加强在华情报网络,甚至让特工去学中文、研究中国社交媒体;加拿大安全情报局也被曝通过资助学术项目,暗中收集中国科研机构的信息。这些西方国家搞渗透,早就不是靠单个间谍偷偷摸摸搞小动作,而是形成了一套 “体系化操作”:用教育交流搭建接触平台,以外交身份获取官方信息,借学术合作刺探科技情报,甚至通过商业公司、非政府组织打 “掩护”。比如有些打着 “国际学术研讨会” 旗号的活动,背后可能有情报机构资助,专门挑中国的年轻学者参会,美其名曰 “交流”,实则套取他们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 不过咱们也别慌,中国可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了。从历史教训里咱们早就明白,开放国门不等于敞着大门让别人随便进。这些年国家修订了《反间谍法》,加强了对涉外机构的安全审查,各地也破获了不少境外势力通过教育、科技渠道搞渗透的案件。就说伍德沃德当外教的湖北大学,现在对聘请外籍教师的背景审查严格多了,不仅要看学历资质,还要查有无不良记录。再比如,中国科研机构跟外国合作项目时,现在都会明确规定哪些信息可以共享、哪些属于保密范畴,防止 “学术交流” 变成 “情报输送”。 说到底,国际交流是好事,咱们不能因为担心渗透就关上大门,但必须得擦亮眼睛。英国情报机构几百年来的套路没变 —— 用公开身份做掩护,把情报收集藏在日常交流里。但他们忘了,中国在跟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从马戛尔尼使团到伍德沃德的 MI6 局长候选人提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 “关注” 从来没停过,但现在的中国,既有开放合作的胸怀,也有警惕风险的能力。就像老话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对那些顶着 “文化使者”“外交官员” 头衔,却跟情报机构关系密切的人,咱们得多留个心眼,别让 “糖衣炮弹” 里藏着的 “情报钩子” 钻了空子。
万万没想到,英国秘密情报处局长候选人,竟在中国当过老师!她不仅曾是湖北大学外教老
东鸿说过
2025-05-15 12:20:46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