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新工业化有多难?80年代的美国,普通人能修车、盖房、做家具,农民更是全能选

治愈系萌主 2025-05-15 10:47:56

美国重新工业化有多难?80年代的美国,普通人能修车、盖房、做家具,农民更是全能选手,懂机械、会种地,还能客串兽医,如今,合格的工业人口像稀有金属,挖遍全美也找不出多少。基础教育崩盘,传统家庭解体,80年代那种“车库工匠”精神被消费主义和屏幕文化吞噬,重新工业化的口号虽然喊得响,但现实却像一盘散沙,怎么捏都成不了型。 说起工业人口,问题不光是数量,更是质量,自200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超四分之一,2025年制造业就业仅占非农就业的9%,比1979年22%的巅峰差远了,这不是简单数字缩水,而是工人技能在退化。 80年代的美国人,从小在车库摆弄工具,动手能力是生活常态,现在的年轻人更擅长刷短视频,拧螺丝倒成了稀罕事,职业教育也没跟上,74%的招聘经理说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技能缺口,近一半应聘者连基本岗位要求都达不到。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新奇事件,点赞关注,主页的内容更加精彩!)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美国制造业可能因技能短缺空缺数百万岗位,这哪是人口问题,分明是“能干活的人”越来越少。 教育崩盘更是雪上加霜,2024年特朗普政府裁减教育部门一半员工,公共教育根基被进一步削弱,职业教育也不给力,研究显示有些培训项目甚至让参与者收入下降,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双双拉胯,工业人口的培养链条基本断了。 家庭结构的变化也让“动手精神”没了土壤,80年代,家庭是工业文化的孵化器,父母分工明确,父亲修车、母亲缝补,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可现在,婚姻减少、单亲家庭增加,经济压力让双职工家庭成常态,哪有时间教孩子用扳手? 消费主义又火上浇油,修东西不如买新的,DIY精神被“即买即用”取代,家具坏了扔,车坏了换,修东西成了“低端活”,这种风气下,工业所需的工匠精神在普通人中几乎绝迹。 美国制造业基础设施老得像上世纪遗物,很多工厂还在用几十年前的设备,效率低、成本高,升级工厂需要巨额资金,《通胀削减法案》虽有补贴,但从拨款到改造周期长、难度大,企业算账后发现,海外建新厂比翻新老厂划算。 技术断层更要命,工业4.0需要懂自动化、机器人、数据分析的人才,可美国工人普遍缺这些技能,自动化能提效率,但也要求工人会和新机器“对话”。 麦肯锡说,自动化可能取代2000万传统岗位,但新岗位需要新技能,职业教育跟不上技术迭代,技术工人短缺成了拦路虎。 政策上,政府确实在发力,通用汽车、福特在密歇根、俄亥俄建电动车厂,Micron在纽约投巨资建芯片厂,背后都有补贴和税收优惠,但市场逻辑不吃这一套,企业回流为利润,不是爱国,人工成本高、供应链分散,单靠补贴难扭转局面。 更麻烦的是,政策和市场目标常打架,政府想创造就业,企业却偏爱自动化,工厂回来了,岗位却没增加多少,自动化让制造业更具竞争力,但传统工人却更难立足,成了死循环:没技能找不到工作,没工作没机会学技能。 文化转向慢,教育改革慢,政策落地总有偏差,全球化竞争更激烈,其他国家都在抢制造业蛋糕,只有美国不进则退。 对于这件事大家有什么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点赞关注支持一下,感谢大家!

0 阅读:62
治愈系萌主

治愈系萌主

治愈系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