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名工人在维修白塔时,在墙缝中发现一张泛黄的纸,工人并未在意,随即将其揉成一团扔了下去,正好砸到了监工老吴的头上,没成想这个纸团竟是个大宝贝! 白塔修缮现场,有个工人无意间在墙缝里掏出了张旧纸片,起初并没没当回事,随手揉成团往塔下一扔,不偏不倚正砸在监工老吴脑门上。 老吴摸着脑袋捡起纸团,对着太阳眯眼一瞅,发现上头印着好些弯弯曲曲的字和花纹,直觉告诉他这东西不简单。 于是,他将其送到送到当地文化局,几个戴着白手套的老专家围在桌前,拿着放大镜研究了半天,手都激动得打哆嗦。 谁承想眼前不起眼的纸张,竟是元代忽必烈时期的中统元宝交钞,全国现存的都没几张。 更稀罕的是这张纸币保存得特别完整,连边边角角都没缺损,墨印虽然褪色了但还能看清"中统元宝"几个大字。 其实,纸币的来历并不简单,元朝那时候刚开始用纸币,老百姓都习惯用铜钱,朝廷为了推行新钱没少费心思。 中统元宝交钞用的是特制的桑皮纸,印着九叠篆的防伪花纹,每张还有单独编号。 当时造假的可要吃牢饭,这纸币上的编号就跟现在钞票的冠字号一个道理。 中统钞刚发行那会儿能换五十两白银,后来因为打仗开销大,纸币越印越多才慢慢不值钱了。 在得知宝塔里发现宝钞后,等到第二天就来了辆吉普车,拉着七八个穿中山装的工作人员,架着梯子把整座塔里里外外摸了个遍。 可惜除了那张被扔下来的,再没找着第二张,有个戴眼镜的干部说,可能当年修塔的工匠把这张钱当护身符塞在墙缝里,没想到一藏就是六七百年。 现在这张元代纸币躺在呼和浩特博物馆的玻璃柜里,透过防弹玻璃能看见,纸币正中间印着两串铜钱图案,底下盖着朱红色的官印。 边角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是兑换规则,写着"伪造者斩"的警告,还有户部衙门的落款。 纸币四周用牡丹花纹围边,最顶上"中统元宝交钞"六个楷体字写得端端正正。 要不是那个工人随手一扔,要不是老吴多长个心眼,这张宝钞说不定就跟着垃圾扫走了。 后来文物局给白塔装了监控探头,还在周围立了保护碑,现在去呼和浩特旅游的人,除了看草原吃羊肉,还能到白塔底下听导游讲这段巧遇文物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中统元宝交钞的发现填补了北方地区元代货币研究的空白。 之前出土的元代纸币多在江南地区,像这样在北方古塔发现的实物还是头一遭。 北京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来看过,说这张纸币的品相在全国能排前三,桑皮纸的纤维保存得比故宫藏品还完整。 其实,发现宝钞的白塔也不是普通建筑,这塔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纪念藏传佛教高僧萨迦班智达修的,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上那些斑驳的彩绘,都是元代工匠用矿物颜料画的,现在还能看出红绿相间的莲花纹。 当年维修队就是修补这些彩绘时发现的墙缝,谁能想到青砖缝里藏着这么个宝贝。 信息来源:万部华严经塔(白塔)-内容页.呼和浩特市地情网.2020-08-27
198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名工人在维修白塔时,在墙缝中发现一张泛黄的纸,工人并
粉樱萌娃
2025-05-14 17:01: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