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听烽 残阳斜倚骊山时,我在烽燧的褶皱里触摸到历史的体温。断壁残垣渗出赭红的

本康世界 2025-05-14 09:48:19

骊山听烽 残阳斜倚骊山时,我在烽燧的褶皱里触摸到历史的体温。断壁残垣渗出赭红的锈色,像凝固的烟霞,又似未干的血痕。几株野枣树在夯土缝隙里挣扎着抽芽,虬曲的枝桠刺向天空,恍若当年诸侯举起的戈矛。 石阶缝里钻出零星苔花,仿佛褒姒褪色的笑靥。二十余座烽火台在暮色中次第苏醒,化作暗哑的编钟。风掠过豁口,携来幽远的回响——是八百路诸侯铁甲铮鸣的余韵,是西周最后一声叹息的颤音。当年那簇戏谑的狼烟,原是王权断裂的第一道裂纹。 山下华清宫的霓虹渐次亮起,电子屏的光瀑冲刷着古砖。游人们举着手机穿越时空,褒姒的传说在短视频里褪成三秒的贴纸。我摩挲着烽火台粗粝的夯土,忽然听见碎石滚落的细响,像某个王朝散落的谶语。 夜色漫过山脊时,新月初升如未拭净的箭镞。山下高速公路的车流织成光的河网,每一盏车灯都在传递某种讯息,比狼烟更快,比烽火更亮。而黑暗中依然矗立的古烽燧,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隐喻:当信息洪流以光速奔涌,我们是否仍在重复点燃虚妄的篝火? 最后一片晚霞熄灭时,山风卷起我的衣襟。两千年的烟尘里,诚实依然是最高贵的火种。 骊山烽火台抒怀 其一 残台兀立倚苍穹, 曾点狼烟岁月匆。 戏耍诸侯周祚尽, 悲吟烽火帝图空。 风摇荒草思前事, 云绕危岩忆旧踪。 千古兴亡多少恨, 都随逝水付江东。 解析:首联描绘了烽火台孤独地矗立在苍穹之下,点明时间流逝匆匆,烽火台见证了历史变迁。 颔联直接讲述周幽王戏弄诸侯导致西周灭亡的史实,“周祚尽”“帝图空”尽显历史的残酷与无常。 颈联中,风吹荒草、云绕危岩的景象引发诗人对往昔的沉思。 尾联以千古兴亡的感慨作结,将历史的遗憾比作东逝的江水,一去不返,增添了诗歌的沧桑感。 骊山烽火台抒怀 其二 烽火高台岁月悠, 兴亡往事眼中收。 幽王失策江山覆, 褒姒含情社稷休。 暮霭沉沉凝古恨, 寒鸦点点诉新愁。 登临每叹前朝事, 落日残霞照陇丘。 解析: 首联点明烽火台历经悠悠岁月,诗人站在台上仿佛能尽收历史兴亡之事。 颔联指出周幽王的错误决策和褒姒的一笑导致了国家的覆灭,突出了历史的转折点。 颈联通过暮霭沉沉、寒鸦点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既凝聚着古人的遗憾,又诉说着诗人的新愁。 尾联写诗人登临此处常感叹前朝之事,最后以落日残霞映照陇丘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历史的沉重感。 骊山烽火台抒怀 其三 骊山高处火台存, 犹记当年乱梦痕。 王戏诸侯成闹剧, 国倾烽火化冤魂。 林深每听悲风诉, 云淡还看逝影奔。 今日凭栏思旧事, 繁华过眼似朝暾。 解析: 首联点明烽火台依然存在于骊山高处,勾起对当年混乱往事的回忆。 颔联批判周幽王戏弄诸侯的荒唐闹剧,以及烽火燃起导致国家灭亡、生灵涂炭的悲剧。 颈联中,幽深树林里仿佛能听见悲风诉说历史的苦难,淡云之下似乎能看到逝去的身影在奔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尾联写诗人今日凭栏缅怀旧事,感慨昔日的繁华如同早晨短暂的日光,转瞬即逝,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认识。

0 阅读:0
本康世界

本康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