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9日,胡琏从双堆集飞抵南京,他顾不上吃饭直接去见蒋介石,如实报告战况。蒋介石听完后,沉重地说:“我的精锐之师,陷此窘境,惜哉!痛哉!伯玉啊!你对今后的战局有何打算呢?” 胡琏实话实说,现在这局面,光靠打仗是搞不定了,关键是要想办法拖延时间,给十二兵团找个活路。 总统府的会议室里,水晶吊灯把蒋介石苍白的脸照得发青,他无意识地转动着手中的翡翠扳指,听着胡琏继续往下说。“委座,共军攻势太猛,咱们得想法子调援兵,再拖些时日。”胡琏说着,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只要能撑到长江防线布好,或许还有转机。” 蒋介石猛地拍了下桌子,震得茶杯里的茶水溅出来:“援兵?哪里还有援兵!白崇禧那个老滑头,坐视不理!”他站起身,在屋里来回踱步,军装下摆随着步伐剧烈晃动。胡琏看着老蒋佝偻的背影,突然想起几年前,老头子意气风发指挥作战的模样,心里泛起一阵悲凉。 “要不,空投物资?”胡琏试探着开口,“至少能让弟兄们吃饱了再战。”蒋介石停住脚步,眼神里闪过一丝希望,可很快又黯淡下去:“共军的高射炮可不是吃素的,能投下去多少?”两人陷入沉默,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响着,像在给十二兵团倒计时。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雨点噼里啪啦砸在玻璃上。胡琏望着雨幕,想起双堆集战场上那些饥肠辘辘的士兵。有人啃着树皮充饥,有人为了半块压缩饼干大打出手,这样的军队,还能撑多久?“伯玉,你再回双堆集。”蒋介石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告诉黄维,务必死守!党国存亡,在此一举!” 胡琏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可看着老蒋通红的眼眶,他还是立正敬礼:“卑职遵命!”离开总统府时,雨越下越大,胡琏没让人打伞,任由雨水浇在脸上。街上行人匆匆,没人注意这个即将重返地狱的将军。 后来的事,正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胡琏带着蒋介石的“死命令”回到双堆集,十二兵团在弹尽粮绝中挣扎。那些所谓的拖延战术,在浩浩荡荡的解放军攻势面前,不过是垂死挣扎。 这场对话,像是国民党败局的一个缩影——高层的无奈、将领的挣扎,还有注定走向覆灭的命运。在历史的浪潮里,任何妄图螳臂当车的举动,最终都成了后人茶余饭后的一声叹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2003年的一天,已经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去看了自己选好的墓地,站在墓地前,宋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