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向中国每年出口20亿,都是些什么商品?说句你们不敢信的,它出口的很多商品,普通人估计用不到! (信源:界面新闻——假睫毛和假发成朝鲜出口中国的主力商品) 人们通常觉得朝鲜神秘又封闭。可谁能想到,去年这个邻国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居然超过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27%? 朝鲜出口的假发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得益于其低廉的人力成本。2023年,中国从朝鲜进口了1821吨假发,这些产品经过中国加工企业二次加工后销往全球。 朝鲜假发产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精湛的手工技艺,生产高端假发产品需要卓越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相比之下,中国工人完成相同的工作成本大约为1000元人民币,而朝鲜工人的成本仅为300元人民币。然而,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朝鲜的假发产业暂时陷入停滞,这导致了全球假发市场价格的上涨。 2022年朝鲜重新开放后,中国企业大量下单,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全球假发市场中,朝鲜女工承担了约七成的高端假发钩织工作,而青岛平度等地区也依赖朝鲜的廉价劳动力完成加工,最终以“中国制造”标签出口。 如果说假发是朝鲜精心编织的“摇钱树”,那么它脚下蕴藏的丰富矿产,无疑是一笔“被忽视的财富”。尽管朝鲜的国土面积仅与中国的山西省相当,但它却拥有着世界顶级的矿产资源宝库。 其菱镁矿储量高居世界第一,据说够开采两千年;铁矿的探明埋藏量超过百亿吨,品位高达63.5%,远超中国平均30%的水平。有评论一针见血:“朝鲜坐拥这么多矿藏,其实就是一座没开采的金山。 但受限于科技和财力,许多物资都是保留着的。”按已探明的储量计算,这些矿产资源的总价值超过7万亿美元,折合人均能“分到”近两百万元人民币。 可惜的是,由于技术落后和旷日持久的国际制裁,这些宝贵的资源大多仍静静地沉睡在地下。2023年,朝鲜对华出口的钢铁和金属矿产总额仅为2亿元,还不到假发出口收入的五分之一。 更有些黑色幽默的是,朝鲜甚至连开采这些矿产所需的挖掘机都严重依赖从中国进口。 而且因为缺零件维修,一台中国产的挖掘机在朝鲜矿场的使用寿命,往往不到在中国的使用三分之一,基本是“用到报废为止”。“家里有矿却挖不动”,这无奈的现实成了朝鲜经济最真实的写照。 尽管朝鲜国内面临电力短缺的挑战,但在2023年,该国仍向中国出口了5.36亿千瓦时的电力,价值达到1.57亿元人民币。 受到联合国制裁的影响,朝鲜的外汇收入渠道受限,这迫使该国通过出口电力来换取宝贵的外汇。由于电力设备老化以及制裁带来的进口限制,朝鲜难以获取新的电力设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的支持来维持其水电站的运行。 这种策略反映了朝鲜在经济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除了假发、矿产和电力这些特殊的出口品类,朝鲜对华出口的传统商品还包括高丽人参、松茸、明太鱼等土特产和海鲜。开城出产的高丽人参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参”,但在加工技术落后的拖累下,其市场份额已逐渐被中国东北的人参所蚕食。 朝鲜东海丰富的海鲜资源也曾凭借低廉的价格在中国东北市场畅销一时,但如今由于缺乏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大部分产品只能以冷冻干货的形式低价出售。 一位在丹东做边贸生意的商人曾吐槽:“朝鲜的海参品质一流,但包装实在太土,像地摊货。”由于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手段,这些来自朝鲜的“天然好货”在国际市场上始终难以与来自中日韩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中朝贸易关系类似“各取所需”的生存游戏。朝鲜对华贸易依赖度极高,中国是其主要出口市场和关键物资来源。中国则从朝鲜获取廉价劳动力和矿产资源,以填补国内产业升级的空白。 尽管如此,合作中存在技术落后、环保问题和政治风险等挑战,让中国企业感到复杂。一位青岛商人表示,尽管朝鲜工人提价,但成本较低,使得企业不得不接受。 超过20亿元的贸易额背后,人们可能不知道,标有“韩国进口”或“日本工艺”的假发和假睫毛,很多出自朝鲜女工之手。朝鲜用这些通过密集劳动换来的外汇,不仅购买生活必需品,还在考虑维系政权。 朝鲜经济的困境显示了在全球化时代,仅靠“自力更生”有其局限性。这20亿的进口商品,既是全球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也反映了邻国的复杂命运。
今年广交会确实有点出人意料。本来大家都以为美国加关税会让中国外贸遇冷,结果现场来
【5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