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5日,日寇第26联队经过数日苦战,终于全面攻占了老陆宅。
老陆宅这一战,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而我军在其期间也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淞沪会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又称八一三战役,在日本被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
淞沪会战,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中日双方在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型会战。
也是整个中日战争全程中,发生的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在淞沪会战中,投入大量精锐的中国部队,始终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着积极防御,日本侵略军进攻战线虽略有前推,但始终在付出同样惨烈的代价。
时任日军第13师团65联队的本部军官,高桥义雄奉命率队攻占上海的老陆宅。
这一战,可以称之为淞沪会战的缩影。
战斗在10月21日,正式打响。
65联队进攻上海老陆宅的第一阶段,中国军队主动出击。
在得知老陆宅将会被日军作为重点进攻对象后,有着一定战力的中国军队并没有静候敌军,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
英勇无畏的年轻战士们,脱离碉堡和工事,在更广阔的平整地面上与日军展开对垒。
天刚蒙蒙亮,我方第一纵队第二班,率先作为斥候打探敌情。
10月的上海,清晨格外凉爽,但冲锋陷阵的厮杀却是鲜红色。
一次一次地冲锋,在枪林弹雨之间挺进,直到拼刺刀。
令人遗憾的是,不论从经验上还是从武器装备上,被压制的中国军队似有溃败。
主动出击的效果让人难以承受,到了由攻转守的阶段。
65联队进攻上海老陆宅的第二阶段,相持阶段。
纵然实力不济,但爱国爱家的心更加坚定。
在正面出击失败之后,这份精神支持者勇士们转为巷战,在尺寸之间进行攻守。
中国军队在浴血精神的支持下,65联队在巷战之中受到了强力阻击。
昏天暗地,血染上海滩,在已经分不清是敌是友的成堆尸体上,在满是血迹的残垣断壁间,战斗始终没有停歇。
日军凭借着最新研制的武器,面对中国军队的落后装备有着巨大的优势。
已化为可怜焦土的老陆宅,被战斗反复冲刷,数次易主。
65联队进攻上海老陆宅的第三阶段,失败退出阶段。
遵循着正面防御的战略方针,老陆宅的中国军队始终重视正面防御。
对于阵型的布置,工事碉堡的建造,对于防线的整饬,效果良好。
也恰恰是因为积极地正面防御,才使得老陆宅并没有瞬间被日军拿下。
一向狂妄自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战略上十分轻视中国军队的防御。
但在老陆宅这次战斗中,正面不顾生死的中国军人,给日军上了一课。
日军也不得不放弃光明正大地拼刺刀,改为迂回战术,企图寻找中国军队防守的软肋。
中国军队过分注重正面战场的防御,自然而然地忽视了侧翼的安全,日军偷袭而来。
历时5天,迫于实力上的悬殊差距,即使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但也终究没有挡住日寇的步伐,老陆宅终究被拿下。
据说,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有着连日军也全体肃穆的景象。
被血染过的老陆宅,被攻破之后,竟然还有中国军队在坚守。
身负重伤的战士们,被一根根铁链钉在柱子上,墙上,地板上。
起初被认为这是中国军队内部的压迫,为了避免出现逃兵,而用铁链固定。
在后来的审问,才知道,这些铁链是战士们自愿钉死在老陆宅。
这些年轻人希望能把自己爱国爱家的精神贯彻到底,即使再害怕,也绝不后退一步。
正是像老陆宅攻防战这样的无数次战斗,最终组合成了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虽然以上海沦陷而失败告终,但他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即使是以中国军队更大的损失为代价,但对日军的消耗也是巨大。
直接导致后期日军不得不再次增加兵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东亚战区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也打出了中国军队的精神,鼓舞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的斗志,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终究带来了抗战的胜利。
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实际上等于是开辟了全球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反侵略的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影响深远。
后来,作为65联队指挥官的高桥义雄,在回忆中感慨道,那是他一生之中最为艰苦的一战,明显的装备优势被中国军队的爱国精神所化解,这样的中国军人,是不可能被轻易征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