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张作霖最宠爱的是五夫人寿懿,不仅因为她漂亮,而且因为她出身好,有知识有见识,能和自己在一些大事上说说话。寿懿的父亲寿山据说是袁崇焕七世孙,在她3岁的时候就因为抗俄而殉国。寿懿的母亲重操唱戏的旧业,坚持供她读书,这一路走来,母女俩也看尽了人间冷暖。由于寿懿成绩非常好,她在奉天女子学校毕业时作为优秀代表发言,被张作霖一眼看中,纳入帅府。
尽管张作霖比自己大23岁,而且有多位太太,但是为了改善生活,也是有些仰慕这位“东北王”,寿懿同意了这门婚事,而且婚后主动冠夫姓,要求别人称呼自己“张寿懿”,以表达对张作霖的忠诚。由于寿懿知书达理,待人接物很是得体大方,她很快成为最受宠的姨太太。五夫人甚至还代替张作霖向士兵训话,随军剿匪时参与军务决策,更不要说和张作霖部下的太太们周旋了。说她是张作霖的“智囊”一点不为过。
后来寿懿负责管家,把各房关系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还主动为张作霖纳了“旺夫”的六太太。张作霖对她满意的不得了,专门为她在帅府中建了一座日式别墅,供她单独居住。但五太太担心这样独享宠爱会引起别人不满,不利已帅府关系和谐,于是她邀请各位闺阁中的小姐们都住到楼上采光更好的房间,自己则住在楼下,照料小姐们,因此这座楼也被称为“小姐楼”。
五夫人最出名的事情,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她镇定自若,秘不发丧。在日本领事夫人来刺探虚实的时候,她不仅浓妆艳抹,请领事夫人吃点心喝香槟,而且还找了个声音和张作霖极其相似的下人在隔壁骂道“妈了个巴子的什么清汤寡水的”,打消了日本人的怀疑,为张学良回到东北争取了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夫人以一己之力,拖延了东北沦陷三年,应该说于国,至少于东北是有大功的。
五夫人得宠,生育的子女也多,而且都是儿子,分别是张学森、张学浚,张学英、张学铨。这几个子女也继承了母亲的处事智慧
张学森应该算是张家比较好命的一个,他从小就和大哥关系好,张学良上台后,特意让自己的私人飞行员牵线搭桥,送这个弟弟去了美国的康德鲁茨空军军官学院学习飞行。1945年,张学森毕业后回国,一心要报效祖国。
但当时的南京政府因为张学良的关系,不敢用张学森,在各种推诿下他完全无事可做。
1948年,他为了探听已经被关押到台湾的大哥的消息,就和母亲一起飞去了台湾,但一直到1962年,才被军统告知允许去台北和张学良会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面,是何东长子何世礼将军大力促成的,毕竟他也曾是张学良的部下~
此时距离兄弟俩上次见面已经三十年了。此后张学森还想见大哥,军统就不允许了。
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寿夫人只有三十岁,但是她守寡38年,从未动过改嫁的心思。寿夫人去世后,张学森也心灰意冷,带着家人移居了美国,在一家航空公司任职。
27年后,张学良终于恢复自由身。张学森欣喜若狂,积极的为大哥大嫂申请绿卡,邀请他们来夏威夷安度晚年。兄弟俩时常聚会,一起唱戏、喝茶、唠嗑,这也是张学良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1995年,张学森应邀来北京参加“海内外抗日将领、爱国人士及亲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结束后,张学森感慨万千,在酒会上为朋友们演唱京剧《空城计》,博得一众掌声。当晚,张学森冠心病发作,抢救无效,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76岁。
五夫人的第二个儿子张学浚的信息不多,只知道他读了北京辅仁大学,然后被安排了一个军统天津站的一个下属单位的翻译员岗位,后来也去了台湾,但一直被打压,得不到重视。他和张学森一样,也想见到大哥,但一直未果,直到后来张学森见面的时候,他才跟着见上了一次。
张学良劝告弟弟,离开军统,不要在这个是非里面搅合,于是张学浚回去后就辞职了,1973年病逝,享年62岁。
大哥劝告自己这个弟弟,让他离开军统,去过与世无争的晚年生活。
在军统服役多年,张学浚也心累了,寿宴过后,他就离职了,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于1973年病逝于台湾。
五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张学英过的很不好,只知道一生无正式工作,解放前去了海峡对岸,后来又去了香港,因为贫病交加,于香港病逝,卒年甚至不详。
最小的儿子张学铨出生的时候,郭松龄的反奉军队被消灭,张作霖一高兴,就给他起了个“太平郎”的小名。九一八事变后,他随着母亲迁居天津,后来又去了东北解放区,在税务局工作。天津解放后,他再次回到天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天津市安排在55中学工作。张学铨为人低调朴实,与世无争,仅参加过一次沈阳帅府的张学良90寿辰庆祝活动,赠送了寿联,平时也很少接受采访。
1997年,张学铨在天津逝世,享年72岁。
而张学良唯一的同母弟弟张学铭,和这几位弟弟的低调隐忍完全不同。他本想跟随哥哥的脚步学习军事,但是因为张作霖认为他不合适,就改送他去日本留学。张学铭在日本学习了自然科学和日本城市建设,但因为皇姑屯事件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回国后,张学铭担任了天津市警察局局长,之后升任天津市长,在天津做了很多实事。但热河最终还是失守,他不得不出国,不过就这样他也没闲着,在欧美等国到处演讲,宣传抗日,甚至在香港不幸遭的劫持,多方营救下才被安全释放。
抗战胜利后,张学铭回到天津,还考入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来一直担任天津城市建设方面的顾问,直到76岁去世。
张学铭是个大吃货,天津市登瀛楼饭庄“帅府宴”最初的菜单,就是张学铭亲自开列出来的,包括八冷盘(中间大白切鸡)、清汤哈士蟆油(扣碗上)、黄扒大翅(豆芽菜底)、红烧海参、烩三泥(鸡、肝、菠菜)、两做大虾、奶汤口蘑扒白菜(或鲍鱼莴笋)、鸡腿元鱼、砂锅冬菇黄酒蒸湖鸭;点心(二甜二咸)、水果。凉盘免用肠子等和洋火腿,因洋货破风味。帅府菜以北方菜系为主,兼有南菜风味,在烹制方法上适于东北人的饮食习惯。
张学铭的原配夫人姚氏是张作霖包办的奉天华北医院姚院长的女儿,张学铭对此不满,但不敢反抗。两人生下一个女儿张闾娥。后来张学铭在天津认识了北洋总理朱启钤之家六女儿朱洛筠女士,一见如故,在大哥张学良的支持下,和姚氏协议离婚后,娶了朱洛筠。两人育有有二子张允冲和张鹏举。
这些曾经的帅府少爷们,在近代史大起大落的浪潮下,大部分也并没有像很多人像的那样锦衣玉食甚至颐指气使一辈子。许多时候,这些漩涡中心的人们,能苟全性命,家人无恙,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