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过一些车之后,你会觉得欧美一些执拗是有一定道理的。
欧美人不知道中国喜欢的是大空间吗?当然知道,但是他们得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对空间进行拓展,大空间带来的性能的劣化是可感知的。
别克E2架构,昂科威S是标准轴距,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加长轴距变成昂科威Plus之后,后悬架就变成了四连杆,空间大了很多,但对一些敏感的用户来说,后轴的存在感增加了,快速并线时能感觉尾部的滑动。
这就是中美两国对产品的追求不同,不要说他们不了解中国市场和需求,他们了解,但是他们不允许那么做。就算中方要求一定要这么做,他们会帮助开发,但不会在本国市场销售。
美国人为了大空间的做法是对E2架构进行加强,从而得到了C1架构,这个架构生产了别克昂科旗,凯迪拉克XT5,凯迪拉克XT6,后轴存在感就没有那么强了,后悬架也变成了五连杆,但是成本也高了一大截。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雪佛兰开拓者,中国从5座变成了7座,感受变化并没有很大,主要平台性能足够强,能Hold住。雪佛兰品牌即便势衰,开拓者的价格也一直保持在20万以上。
放到吉利这边就是CMA了。最早的领克01和领克03是卖着日系紧凑SUV、紧凑轿车的价格,更小的空间更大的重量,你觉得他们不想变大?
他们当然想过,但是CMA架构在设计之初就人为设置了上限,不设置上限,架构成本就又高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户反馈领克空间不大,既然如此,中方肯定要满足需求,拉长轴距,贴着轴距上限做了领克08EM-P,这就有了大家开着领克08EM-P没有当初犀利的味道。
不是我一个人在说,当初很多对驾驶敏感的用户都这么认为。可是这样,你就能说做错了吗?领克08 EM-P销量表明这样才是对的,大空间和智能化。可是,你让欧洲人这么做,对不起,他们不会,做了之后也不会引入欧洲。
那你会问瑞典人不能加强CMA架构做新一代的领克01或者领克08 EM-P吗?可以啊,但是那样一来成本就又高了,领克08 EM-P得卖到25万以上,这样你还能接受吗?价格永远是最敏感的因素。
如果你不相信看看SPA2就知道了,瑞典人用着瑞典惊人的人工成本做着说不出来哪里贵的架构,生产了沃尔沃EX90和极星3,就是因为他们要解决大电池带来的重量问题和尺寸问题。只要是海外做的这种大型纯电架构,成本有一个算一个都很高,包括凯迪拉克锐歌的奥特能架构。
你说不能让中国人做吗?可以啊,但是那样只能降低一些成本,而且为啥别人的核心技术要教给中国人。不能让本国赚利润的汽车产业,还是本国的吗?
这大概就是沃尔沃XC70的结局,欧洲不会喜欢这样的产品,但因为中国市场喜欢,没办法。原来沃尔沃的产品空间和性能权重太高了,在未来会越来越难。
当然,沃尔沃还是有一些外在的坚持,包括更安全的布置和造型,他们加长了L113,加入了祖传的丢轮保命,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沃尔沃全球的设计原则---在前驱车架构上保持设计上的后驱比例。
我之前有过一个视频解释过霍布里在定义全新一代沃尔沃外观时候的着重点,包括北欧味儿、女性化(温和派)以及后驱代表的欧洲传统豪华审美。大v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