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感悟的一段话:“生大病是因为德行不够吗?很多人得了大病,第一反应就是跟自己

宛菡搞笑 2025-05-13 10:58:33

非常有感悟的一段话:“生大病是因为德行不够吗?很多人得了大病,第一反应就是跟自己的德行有关系,但凡你这么想的,说明你是一个善良的人。

你在寻找病因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其实得病并不是你做了什么缺德事,是老天对你进行了惩罚。你是做了太多对不起自己的事,导致自己的身体和心里情绪过度劳累,过度紧张,过度忧心,过度悲伤,长此以往,积劳成疾,所以才会一下子病倒了。”

这段充满哲思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对疾病与自我的认知误区。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善待自身,关照身心,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健康的守护。

当疾病降临,许多人习惯将其归咎于德行有亏,这种想法的根源,是内心深处对善良的坚守与自省。《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怀有自省之心的人,在面对困境时,往往先从自身寻找原因。然而,疾病的成因复杂多元,绝非简单的道德评判所能涵盖。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德行高洁,却因多年操劳政事、奔波劳碌,身体积弱;杜甫心系苍生,以笔为剑揭露人间疾苦,其诗作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呐喊,尽显悲悯情怀,却也在贫病交加中走完一生。他们的经历证明,疾病与德行并无必然联系,而是与长期的身心状态息息相关。

过度劳累、情绪紧绷,是侵蚀健康的无形杀手。庄子曾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当人们被欲望驱使,为功名利禄奔波,日夜操劳而不知停歇,身体便如紧绷的琴弦,终有断裂之时。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真正的长寿之道,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愉悦。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远离官场纷争,以诗酒自娱,“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在闲适的生活中调养身心,得以安享晚年。反观现代社会,许多人陷入“内卷”的漩涡,熬夜加班、透支精力,将焦虑、紧张当作常态,殊不知“积羽沉舟,群轻折轴”,长期的身心损耗,终将酿成大病。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古人早有洞察。《黄帝内经》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如四季之更迭,本属自然,但过度沉溺其中,便会成为健康的大敌。林黛玉寄人篱下,整日郁郁寡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悲叹,尽显内心的忧愁,最终香消玉殒;而苏轼虽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豁达心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便被贬谪,也能在困境中寻得生活的乐趣,反而延年益寿。可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衡,是维护健康的关键。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超然的心境面对人生起伏,方能守护身心的安宁。

关照身心,需要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不仅治愈了他的心灵,也让他远离世俗的纷扰;王维在辋川别业中,与山水相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自然的怀抱中忘却烦恼,获得精神的滋养。我们应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放慢生活的脚步,倾听身体的声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学会知足,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分苛求自己,才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为身心留出一方休憩的净土。

疾病的到来,并非命运的惩罚,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它提醒我们,是时候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关照身心的健康。让我们以古人的智慧为指引,摒弃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不再因善良而自我苛责,而是以平和的心态、科学的方式,善待自己的身体与心灵。毕竟,唯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支撑我们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拥抱生活的美好。

0 阅读:3
宛菡搞笑

宛菡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