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梁启超把全家人接到了日本。他一见到妻子的“陪嫁丫鬟”王桂荃,眼睛顿时

品古观今呀 2025-05-13 10:26:21

1899年,梁启超把全家人接到了日本。他一见到妻子的“陪嫁丫鬟”王桂荃,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妻子李蕙仙默默地把一切尽收眼底。一个夜晚,她和梁启超说:“我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你和桂荃圆房吧!”   17岁的王桂荃扎着一个粗粗的麻花辫,梁启超见到的第一眼便“一见倾心”,内心忍不住的躁动起来。   这一幕被妻子李惠仙看在眼里,她和梁启超成婚十余年,自恃十分了解梁启超。李惠仙看在眼里,心里有了十足的盘算。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带着行囊暂到日本躲避风头,妻子李惠仙也带着两个孩子坐船到了日本的码头。   梁启超赶去码头接妻女,一眼就看到了长相靓丽的王桂荃。王桂荃是妻子的陪嫁丫头,自六岁起就在梁府侍奉。   尽管梁启超不愿承认,他确实是爱上了这个丫头,时不时的就想着能够偷看两眼。梁启超心里的小九九可瞒不过妻子李惠仙,她看出了丈夫眼神中的深意。   李惠仙是接受传统思想长大的女子,她和梁启超结婚十年,膝下只有一子一女。这在当时看来就是“香火不旺”。   身为正室的李惠仙提醒自己要有雅量,“开枝散叶”才是头等的大事。一天夜晚,李惠仙给梁启超送去了一壶酒,言谈之间恭贺他的“新婚”。   梁启超心知肚明,转身进了丫鬟王桂荃的房间里圆了房。   照例来说,王桂荃理应成为梁启超的妾室。但彼时的梁启超在外高举“一夫一妻”的旗帜,他断不能自己先行纳了妾室。   为了避免遭人诟病,王桂荃在外一直以丫鬟的身份示人,在家才被称呼为“妾室”。   王桂荃既要当妾室照顾梁启超,又要当丫鬟照顾家里人的吃喝。和梁启超在一起的十来年间,王桂荃先后生下了六个孩子,却始终没有任何名分。   梁启超还在家里立了家规,凡是家中子女,只能将妻子李惠仙称为“妈”,而对王桂荃则要称为“王姨”。   孩子们心里明白谁对自己好,他们不听梁启超的规训,执意称呼王桂荃为“娘”。   梁启超决定在天津定居,并且建造了别墅“饮冰室”居住,也就在这一年,原配妻子李惠仙因病去世。   照理来说,原配去世,照顾这个家十几年的王桂荃理应成为续弦。但梁启超要守着“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形象,执意不肯纳王桂荃进门。   李惠仙去世后,没名分的王桂荃独自照料着梁思成的九个孩子。王桂荃虽只是个陪嫁丫头,但她养大的九个孩子个个有出息。   梁家的孩子们出了三位院士,一位军官,一位经济学家,两位革命家,这些孩子们的成功都离不开王桂荃对他们学习上的教导。   梁启超多次在信中提到了王桂荃,他告诫孩子们不要忘记“王姨”的付出。梁启超却为了“一夫一妻”的名声,一直到死都没给王桂荃一个名字。   梁启超去世后,孩子们也一个个长大离开了家,只剩下王桂荃一人守着偌大的别墅“饮冰室”。   晚年的王桂荃没有任何收入,她还要负担几个孩子出国留学的费用,无奈之下,只得将别墅卖掉谋生。   王桂荃的晚年孤苦伶仃,她独自病死在了出租屋中。好心的邻居将她的尸体裹了起来,埋在了郊区的一座土坡中。   后来时局动荡,那个土坡被夷为了平地,王桂荃落得个“尸骨无存”。   王桂荃的子女们学有所成,返回家时却寻不到娘亲的尸首,只能对着偌多的杂草痛哭流涕。   子女们决定为王桂荃立一块石碑,纪念她几十年来为梁家所付出的一切。王桂荃的孩子们在石碑上刻上了“梁启超的第二夫人”。   王桂荃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名分”,还是在她死后,由子女承认了她对梁家的贡献。

0 阅读:75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