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一天,家住新疆阿勒泰红墩镇的牧民居曼·热马赞,如往常般外出放羊,谁知一只调皮的小羊,却偷偷离开羊群,朝着克兰大峡谷的乱石滩跑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过一桩关于天上掉下宝贝的真实故事。 两个牧民兄弟在荒山野岭守了块大石头整整二十五年,最后发现这石头值两个亿,可到手的辛苦费却只有两万块。 这事儿听着离奇,但里头的门道和人情世故值得细细说道。 事情得从1986年夏天说起。 红墩镇的牧民居曼·热马赞家里丢了只羊,这在牧区可是大事。 他叫上自家兄弟肯杰别克,俩人揣着馕饼水壶就往克兰大峡谷的夏牧场寻去。 羊没找着,倒是在乱石滩里撞见个稀罕物件。 两米多高的巨石在太阳底下泛着红光,底座比人还宽。 兄弟俩围着转了三圈,拿马鞭子敲了敲,听着声响不像普通石头。 老实巴交的牧民没动私藏的念头,转头就报告了村委会。 干部们围着火炉开了个会,往县里递了份报告。 可那年月通讯不便,加上谁也没见过这种物件,报告在抽屉里一躺就是六年。 这期间兄弟俩照常放牧,每次路过都要瞅两眼,生怕石头长腿跑了似的。 转机出现在1992年秋收时节。 几个穿中山装的干部带着测量仪器找上门,让兄弟俩带路去认石头。 现场用铁钎子取样的时候,居曼看见那人手抖得跟筛糠似的,可问是啥宝贝人家死活不说,只嘱咐继续看护。 这一看又是十九年,兄弟俩从精壮汉子熬成了两鬓斑白的中年人。 要说这石头命里该见天日,2011年碰上懂行的了。 哈萨克族向导海拉提·阿依萨在酒桌上听人提起峡谷里有块怪石,心里咯噔一下。 他记得1898年清河县出过块叫"银骆驼"的大陨铁,足有二十八吨重,现存在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摸黑进山寻了三趟,终于在花岗岩底下找着了泛红光的物件。 敢情这些年石头被山洪冲来的石块埋了半截。 海拉提连夜给北京天文馆的陨石专家张宝林打电话。 七月中旬,专家组带着央视记者浩浩荡荡开进峡谷。 张教授拿着放大镜瞅了半响,拍板认定是陨铁。 测量结果惊呆众人:高三米,重十七吨八,全国排老二,值钱程度按专家说法"少说两个亿"。 更绝的是,这块后来取名"安拉之泪"的陨铁,跟"银骆驼"原是同体分裂的兄弟,千年前从天上掉下来各奔东西了。 消息传开,阿勒泰政府调来五十吨吊车。 起运那天,居曼兄弟攥着刚发的两万块补偿款,眼巴巴看着大石头被裹上防撞棉。 海拉提更窝火,张教授当初许诺的百万悬赏变成张荣誉证书。 这哥俩一个找政府要说法,一个请律师打官司,闹得满城风雨。 最后还是文物法一锤定音。 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国家所有。 两兄弟守了半辈子的石头,依法归了国库。 这事儿后来上了《新疆日报》,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文物局的负责人。 人家拿着《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五条念得明明白白: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保护。 陨铁虽然不算传统文物,但属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自然实体",参照相关条例执行。 至于补偿标准,按九十年代实施的《发现重要文物奖励办法》,两万块在当时算顶格奖励了。 如今这块"安拉之泪"摆在阿勒泰展览馆,标签上规规矩矩写着发现者居曼兄弟的名字。 偶尔有老牧民带着孙子来看,总爱指着玻璃罩子说:"瞧见没?当年你爷爷守这铁疙瘩的时候,夜里还得防着狼群来舔呢。" 这话说得夸张,倒把个科学发现的故事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回头看整件事,最让人唏嘘的是时间账。 二十五年的守护折算成两万块,年均补偿不到八百。 可要论对文物的责任心,这份坚持又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现如今国家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提高了群众发现文物的奖励标准,也算是从这类事件里吸取了教训。 陨铁风波过去整十年,红墩镇搞起了特色旅游。 镇政府把兄弟俩守石头的事编成歌舞剧,每年夏天在牧区巡演。 居曼老汉现在见着外地游客就比划:"当年那石头就这么大,太阳一照跟火烧似的。" 虽然尺寸明显夸大了,可谁也不好意思戳破。 毕竟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传奇,总得带点浪漫色彩才够味。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南方周末——官民争抢陨石:天上掉下的所有权争议)
1986年的一天,家住新疆阿勒泰红墩镇的牧民居曼·热马赞,如往常般外出放羊,谁知
科技历史回忆录
2025-05-12 21:02:31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