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伊朗政坛大变天,新总统是亲美派?公开向中国要4000亿美元

国际风云观察哨 2025-05-12 13:52:04

2024年5月,伊朗总统易卜拉欣·莱希在直升机事故中去世。两个月后,改革派马苏德·佩泽希齐扬当选新总统。他的上台被认为可能带来政策转向,尤其是在外交和经济领域。

马苏德·佩泽希齐扬的崛起 马苏德·佩泽希齐扬于1954年9月29日出生在伊朗西阿塞拜疆省马哈巴德市,母亲是库尔德人,父亲是阿塞拜疆人,成长于多民族环境,对伊朗社会的复杂性有深刻体会。 他早年在乌尔米耶农业技术高中完成学业,展现了对学习的热情。 1973年,19岁的他前往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扎博尔服兵役,目睹了贫困地区的艰难生活,这段经历让他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格外关注。

1975年兵役结束后,佩泽希齐扬考取实验科学文凭,并于1976年进入大不里士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学位。1979年伊朗革命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支持推翻巴列维王朝。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他投身前线,担任医官兼战斗人员,凭借勇敢和医术赢得战友敬重。 1985年,他完成医学学位,开始在大不里士医学院教授生理学。1990年,他取得普通外科专长,1993年在伊朗医科大学获得心脏外科亚专业资格,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心脏外科医生。

战后,佩泽希齐扬在大不里士沙希德·马达尼医院执业,以精湛医术闻名。 1994年,他被任命为大不里士医科大学首席行政官,推动医疗教育改革,直至2000年卸任。他的管理才能和专业精神为他赢得了广泛声誉。 1997年,他进入政坛,加入穆罕默德·哈塔米政府,担任卫生部副部长。2001年至2005年,他担任卫生与医疗教育部长,致力于改善农村医疗服务,赢得了改革派支持。

2008年,佩泽希齐扬当选大不里士、奥斯库和阿扎尔沙赫尔选区议员,连续五届连任。他在议会中倡导少数民族权利,尤其推动突厥语教育。 2016年至2020年,他担任议会第一副议长,公开谴责腐败和选举舞弊,展现直言不讳的风格。2013年,他短暂参与总统竞选,但主动退出。

2021年,他再次尝试参选,却被监护委员会取消资格。2024年,莱希意外去世,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批准他参选。 他在竞选期间承诺经济改革和外交开放,吸引了厌倦强硬政策的选民,最终以54.76%的得票率当选,7月28日宣誓就职,成为伊朗历史上最年长的总统。

亲美派争议 佩泽希齐扬的上台被一些人视为伊朗政坛向改革和开放的转折点。他在竞选期间明确表示,愿意与西方国家对话,特别是在核问题上,寻求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 他认为,伊朗需要融入国际社会,以振兴经济,改善民生。 这种立场与前总统莱希的强硬保守派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被部分媒体贴上“亲美派”的标签。然而,这一标签是否准确,需要从他的具体言行和伊朗的政治结构来分析。

2024年9月,佩泽希齐扬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承诺伊朗不会向俄罗斯提供导弹,并公开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 这一表态被西方媒体如《华盛顿邮报》解读为亲美信号,认为他有意通过外交姿态向美国示好。 然而,伊朗国内的保守派对此反应强烈,批评他“背叛国家利益”。伊朗民众质疑他的立场,认为这与伊朗长期的反美政策相悖。

4000亿美元争议 2021年3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一项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计划在石油、天然气、石化、基础设施、银行、电信、港口、铁路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总投资额预计达到4000亿美元。 该协议旨在深化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伊朗的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西方国家的制裁压力。 然而,协议签署后,实施进展缓慢。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伊朗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包括对协议内容的认知差异以及对外部合作的不同态度。

此外,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西方国家的制裁也对协议的推进产生了影响。 2024年,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在竞选期间曾表达对中国未能迅速执行协议的不满。他在多个场合强调,伊朗在面对西方制裁时苦苦支撑,而中国应按照协议内容提供援助。 然而,中国方面明确表示,协议的投资将分25年逐步推进,并根据具体项目的可行性和市场条件进行选择。

佩泽希齐扬的言论引发了外界对伊朗外交政策方向的关注。他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伊朗准备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愿意就核计划等问题进行接触。 此举被一些观察人士解读为伊朗在寻求外交多元化,以缓解经济压力和国际孤立。伊朗国内对中伊合作协议的态度也存在分歧。 一些民众和政治人物批评该协议,认为政府未向公众充分披露协议细节,担心过度依赖中国可能损害国家主权。例如,前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曾公开质疑政府在与外国谈判时缺乏透明度。

后续发展与前景 佩泽希齐扬作为伊朗政坛中罕见的亲美派人物之一,他被认为是延续哈桑·鲁哈尼路线的代表。事实上,佩泽希齐扬与鲁哈尼之间的政治联系并非临时抱团,而是早在鲁哈尼执政时期便已形成。 2013年至2021年,哈桑·鲁哈尼担任伊朗第11与第12届总统。在其执政期间,伊朗与美国之间的互动一度进入新阶段。 2015年,鲁哈尼政府促成伊核协议,一项被视为打破伊朗孤立状态的重要外交突破。

这一政策也激起了国内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在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看来,鲁哈尼政府对美过度妥协,带来了国家安全风险。 哈梅内伊逐渐对亲美路线产生疑虑。他曾明确指出,总统候选人必须是“坚定反对美国的人”,因为对美国的依赖只会“让国家滑向危险边缘”。 这番话被普遍视作对鲁哈尼路线的否定,也是一种对佩泽希齐扬的间接否定。尽管如此,佩泽希齐扬依旧选择站在鲁哈尼一边,并在选战中借助其政治资源。

2019年左右,据外媒报道,在鲁哈尼政府与西方接触的过程中,曾向美国递交一份涉及中国企业的文件,其中包含多家被指违反对伊朗禁运的中国公司。 随后,美国对华为与中兴实施制裁,甚至在2018年12月拘押了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这一事件令中伊关系骤然冷却。 佩泽希齐扬的言行屡屡被外界解读为“对华强硬、对美示好”。在某些公开场合,他强调应“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关系”,并暗示伊朗应在全球事务中“采取更务实立场”。

这一系列动作被一些媒体形容为“试图牺牲与中国的合作换取美国的善意”。 但这一战略真的可行吗?以色列与伊朗敌对关系已持续数十年,几乎每一届伊朗政府都在战略层面将以色列视为头号敌人。 而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却异常紧密。长期以来,美国对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政治支持,背后不仅是地缘政治的需要,更受到犹太裔利益集团的深远影响。

华尔街、媒体与政界中的犹太精英在美国国家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正因如此,即便佩泽希齐扬设法打通与美国的外交渠道,也无法绕过以色列这一关键变量。假设美国尝试接纳伊朗、疏远以色列,这在当前的政治经济格局下几乎不可能成立。 对美国而言,冒着得罪以色列和犹太利益集团的风险接近伊朗,代价过于高昂。历史经验也表明,一旦华尔街的信心动摇,美国经济可能迅速陷入动荡。

结语 马苏德·佩泽希齐扬的上台为伊朗政坛带来了一丝改革的气息,但也伴随着争议和挑战。他的亲美标签源于对西方开放的姿态,但受限于伊朗的政治体制和地缘环境,难以真正实现。 未来,他需要在经济困境、国内反对和国际压力中寻找出路,伊朗的命运仍悬而未决。

0 阅读:125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1

用户10xxx01

7
2025-05-12 18:42

脑袋背驴踢了[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

国际风云观察哨

国际风云观察哨

设立国际风云观察哨,为您实时监测全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