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秋天,江西双石铺村一个破旧广播喇叭连着三天叫卢定义的名字,他吓得饭都吃

平南 2025-05-12 13:05:09

1977年秋天,江西双石铺村一个破旧广播喇叭连着三天叫卢定义的名字,他吓得饭都吃不下,连夜烧掉家里几张老照片。

那时候,谁被点名去公社,多半没好事,他戴着“地主分子”的帽子快二十年,心里门儿清,可谁都没想到,这次点名,不是审查,也不是批斗,而是因为一张泛黄的照片,公社来了调查组,说照片上的年轻军官叫卢德铭,要他去认认是不是他幺叔。

卢定义站在公社会议室门口时,双腿都在抖,他进屋,看见照片里那张脸,愣了好几秒,照片模糊不清,纸边都卷了,背景像是在山里,可那双眼睛,那副骨架,还有腰上别的那把枪,他再熟不过。

小时候,幺叔回老家时就带着这把枪,亲手教他打鸟,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开口说:“是他,我幺叔。”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有人对着笔记本抬头看了他一眼,说:“你确定?”他点头,没多说,这张照片,是中央档案馆找到的,拍摄时间是1927年,地点可能是江西萍乡芦溪山口岩附近。

当时,部队刚从文家市转移出来,正在打掩护。这照片,就是秋收起义指挥部留下的唯一影像之一。 卢定义那天才知道,幺叔卢德铭不是普通军官,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毛泽东在他牺牲后还曾痛哭,说:“还我卢德铭!”

他回家时天都黑了,村里人凑上来问他公社怎么说,他只摇头,回屋翻箱倒柜找旧物。

翻出一条旧围巾、一封泛黄家书,纸上写着:“铭儿走后,请勿再缠足,望读书、革命。”那是幺叔留给未婚妻的话。

他突然想起,幺叔走之前跟家里争得很凶,说什么也要去黄埔军校,老爹气得骂他是白眼狼,说卢家祖上是开染坊的,哪有出兵痞的理,可幺叔还是走了,一走就再没回来。

1924年,卢德铭瞒着家里报了名,直接跑去了广州,他的成分不干净,祖上算小康地主,可他学业好,打得也好。

孙中山亲自见了人,说了一句“这孩子可以”,就破例录了他,到了黄埔后,他和周恩来一个系,读书认真,练兵拼命。

最出名的一回,是模拟攻坚,他带的排在最后一名,全校都等着看笑话,结果他带人爬下水道,从后山绕过去,直接“攻陷”了对方指挥部,连教官都被唬住了。

1926年,他跟着叶挺参加北伐,在独立团干连长,攸县那一仗,敌人把机关枪藏在民房里打冷枪,部队死了好几个士兵。

他带一班人,从屋顶钻过去,跳下去拔了枪,整整干了一宿,叶挺当时拍着他肩膀说:“你指挥比我还稳。”

可没高兴多久,1927年四一二政变一出,局势全乱套,到秋收起义时,他已经是临时起义军的军事总指挥。

那时候毛泽东还只是前敌委员会书记,军事全靠卢德铭,他俩合谋,从文家市转向井冈山,没人敢拍板,卢德铭第一个站出来:“打不过就走,往山里走才有活路。”

从文家市往山口岩撤的路上,卢德铭带着警卫连断后,他知道自己可能走不掉。

那天晚上下着雨,衣服都湿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擦枪,警卫说:“营长,我们能顶得住吗?”他说:“我不顶,你们也活不了。”

第二天上午,敌军追上来了,他一边打,一边指挥士兵后撤,他身上中了两枪,脸色发白,可还是不肯退,最后敌人围上来,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

村民说,听到一声巨响后,天上全是烟,尸体混在一起,没人敢去动,直到几天后,芦溪村民周仁榜趁夜偷偷把他的尸体抬走,埋在村口竹林边,还在坟上种了几棵黄荆树遮掩。

调查组在芦溪找了好几天才找到周仁榜,老人快九十岁,耳朵背,说起那天的事,眼眶通红,他说:“那娃死得硬气,我不埋他,没人知道他是谁了。”

可找回遗体哪有那么简单,坟早没了样,骨头和土混成一块,只能靠当年的掩埋位置,还有周仁榜口述的细节辨认。

卢定义也来了,他站在那地上,一句话不说,就跪下磕了三个头。说:“幺叔,你回家了。”

1982年,芦溪立了卢德铭烈士纪念碑,碑文简单,就一句话:“黄埔健儿,秋收先锋。”那年,卢定义第一次坐火车去了北京,带着家里人参加了纪念大会,村里人开始改口叫他“烈士亲属”,再没人喊他“地主崽子”。

日子慢慢变了,双石铺村把卢德铭老屋修成纪念馆,成了红色旅游点,每年清明节,学生来扫墓,村里广播换了磁带,讲的是卢德铭怎么打仗、怎么牺牲的事。

卢定义的儿子在村里当了讲解员,说:“我爸年轻那阵子,谁敢提‘卢德铭’仨字?现在讲三十分钟都讲不完。”

2019年,卢德铭的名字被写进中学教材,教材里提了他写给未婚妻的信,说希望她不要缠足,要多读书,将来能革命。

老师讲完后说:“这是一位没结婚、没留子嗣的烈士。他把命留在了二十二岁。”

村里年轻人不懂那段历史,但懂得一个道理:原来一个“地主家的孩子”,也能是国家的英雄。

参考资料: 李蓉主编.《卢德铭》.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

0 阅读:49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