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克里米亚战场,沙俄五十万大军死伤,黑海舰队全军覆没,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看着地图,西线被英法堵死,南线被奥地利牵制,他把目光死死地盯向东方。
此刻的清朝,正陷在太平天国的乱局中,内忧外患、边疆空虚,他决定赌一把,去东边捡便宜。
东边的机会,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在彼得大帝时,俄国人就摸到了外东北,只是那时候清朝还硬气,打过雅克萨之战,签了《尼布楚条约》。
但这回不一样了,清朝快撑不住了,1858年,穆拉维约夫带着几艘炮舰,逆黑龙江而上,在江边摆开火力,对着清军防线一顿猛轰。
黑龙江将军奕山没见过这阵仗,吓得连夜签下《瑷珲条约》,把乌苏里江左岸白白送出去。
沙俄人还不满足,他们知道,清朝怕打仗,更怕列强联合,于是,他们学聪明了,开始装好人。
1860年,伊格那季耶夫跑去清营,说愿意当英法与清之间的“调解人”,但他背地里把清军布防图偷偷交给英法联军。
结果联军兵不血刃攻破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承德。清廷慌了,只好又签下《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的地盘也送出去,四十万平方公里,全成了沙俄囊中物。
这不是抢,是套路,沙俄手段花样百出,军事打击是明刀明枪,外交讹诈是笑里藏,更狠的,是人口布局。
他们往新得来的地盘上,大量迁入俄裔移民,建村屯田,比如尼布楚、雅克萨这些地方,慢慢就从边境据点变成了行政中心,清朝反应过来时,地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趁着清朝顾不过来,沙俄又把手伸进了中亚,浩罕、布哈拉、希瓦这些汗国,装备落后,连像样的火炮都没有。
沙俄打他们,就像大人揍小孩,1865年,塔什干被占,1868年,布哈拉投降。1873年,希瓦也撑不住。
沙俄一边打,一边签“不平等条约”,把土地一块块吞下来,到1895年,整个中亚几乎都落入沙俄手里。
1890年代,沙俄搞起“黄俄罗斯”计划,目标是整个中国东北,他们修了中东铁路,把军队、商人、移民送进黑龙江、吉林、辽宁。
清朝这时候已经没力气管这些了,慈禧在宫里忙着修园子,光绪被囚在瀛台。
1900年,义和团乱起,沙俄借口保护铁路,出兵占领整个东北,八国联军刚退,俄军却不撤,他们直接在哈尔滨驻军,开始设官收税,把东北当成了自家后院。
清廷急了,想打又打不过,只能求外国调停,结果1904年,日本站出来,说东北不能全归俄国。
沙俄看不上这个新崛起的小国,觉得打起来肯定稳赢,但这次他们看错了。日本海军猛如虎,连战连捷。
旅顺、奉天、对马海峡,全是俄军的噩梦,1905年,《朴次茅斯和约》签署,俄军灰溜溜退出东北,沙俄在远东扩张的气焰被硬生生打断。
战败的代价,不只是割地赔款,俄国国内也炸了锅,1905年革命爆发,彼得堡工人罢工,铁路兵起义,尼古拉二世不得不承诺宪政改革。
可这口子一开,民族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全都涌了出来,高加索叛乱、中亚不满,沙俄帝国的底盘开始松动。
1917年,战争还没结束,国内革命却先来了,罗曼诺夫王朝倒台,布尔什维克接手,一些旧政策变了,比如废除贵族封地、实行民族自决。
但沙俄留下来的地缘战略没变,蒙古,还是要控制;唐努乌梁海,还是要驻军。
到了二战快结束,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和美国、英国谈好了账,换得对日开战的条件之一,就是默认外蒙古的“独立”。
苏联名义上不扩张,实则牢牢控制了北亚和远东的门户。
过去一百年,沙俄从西败逃到东,一路捡漏、抢地、签约,靠的不是军队多强,而是对手太弱,清朝打不过、不敢打,也不愿打。
中亚各国连统一政令都没有,更谈不上现代化,沙俄靠这种“降维打击”,拿下了接近两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三十个台湾。
但这场东方扩张的胜利,也是沙俄崩溃的种子,地方控制力弱,民族矛盾深,治理成本越来越高。
日本人赶走了俄国人不说,连东亚的平衡也被打破。
到了苏联时期,远东成了必须重点布防的边疆,蒙古成了苏中关系的牺牲品,中亚则成了苏联最头疼的板块。
参考资料: [1] 沈志华:《俄国对华政策研究(1856—19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