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鲁迅瞒着原配朱安,与小自己17岁的女学生许广平同居,致其怀孕,她疯狂地捶打着肚子,鲁迅也不阻拦。鲁迅母亲周老太说:“留着吧,好歹是周家的血脉。”
学生时代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大多表达了对于吃人的封建社会的厌恶与批判,就连他的婚姻也一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大量的新思想涌入中国,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对于老一辈的人而言,婚姻还是得父母之命媒妁之约才行。
于是一向敬爱母亲的鲁迅在收到母亲的病危书之后,立刻抛下手头的一切从日本返回,不料正中母亲的骗局。
那一日,屋里屋外张灯结彩,大红灯笼映得人十分喜庆,所有人都在为这桩喜事高兴,除了我们的新郎鲁迅。
多年的求学让鲁迅对于包办婚姻十分不满,可是木已成舟,他能做的只有逃得越远越好。而不碰朱安,定期打钱,已经是仁至义尽。
国内与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不断刺激着鲁迅,促使他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心,几经辗转之后,他来到北京开始自己的教书生活,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许广平。
说起许广平的家世,倒是与鲁迅有些相似,也算是当地的大家族。只是出生为女子,许广平并没有得到多少父亲的喜爱。在婚姻大事上更是荒唐不已,仅仅凭酒桌上的几句话就给许广平订下了一门亲事。
可是接受过新思想的许广平又岂会甘心就这样嫁给一个从未见面的人,她抓住每一个机会逃离这个她所厌恶地方。终于许广平等到了这个机会,分家以后许广平拿到了一笔家产,虽然没有很多,但足够让她出门求学。
在课堂上,许广平第一次见到了鲁迅,眼前这位先生衣着朴素,不修边幅,却总是能用十分有趣的语言讲解课文,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渐渐地,这门课变成许广平最期待的一门课,不过是为了课上的内容还是讲课的人,许广平也说不清楚。
在许广平对鲁迅暗生情愫的时候,鲁迅也对这个见解独到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两人之间十七岁的年龄差距让鲁迅完全没有往男女之情方面多想。
1923年,得知鲁迅搬出来独自居住的消息后,班上的同学总是相约前往家中拜访,许广平也在其中。
直到这个时候,许广平才了解到鲁迅的第一段婚姻,并默默地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
两人感情真正的开端还要追溯到许广平参与学潮运动被学校开除的时候,满心的郁闷无从倾述,这时候一个成熟可靠的身影出现在她的脑海之中。
就这样许广平寄出了给鲁迅的第一封信,无关学术,只是倾诉自己的心事,也没抱着能收到回信的希望。
可是几日后,鲁迅的回信真的出现在了许广平的面前,两人之间的距离通过一封封书信不断缩短,两颗心逐渐走到了一起。
说起来在文字上十分犀利敢说的鲁迅面对感情时却犹豫起来,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以及朱安的存在让鲁迅不敢轻易接受这段感情,还是许广平的坚持不懈打动了他,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两人志向一致,兴趣相同,每日聊文学聊理想,哪怕是聊家里的油米酱醋茶也不会觉得枯燥无聊。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人的感情不仅没有变淡,反而越发深厚。1926年,尚处在热恋期间的两人不得不面临异地的折磨,一封封书信寄托着深深的思念跨越时空上的距离来到对方的身边。
1927年,意外的事情突然发生——许广平怀孕了。面对这个意外来临的孩子,鲁迅和许广平都没有准备。
尤其是许广平,她知道鲁迅在老家还有一位夫人,虽然两人只是名义上的夫妻,但终究是占了一个名头,而此时孩子出生定会遭受非议。最后还是鲁迅母亲来信劝说,两人这才选择生下孩子。
只可惜幸福的日子总是不长久,1936年鲁迅因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伤心不已。
纵观鲁迅与许广平的这段恋情,到了最后鲁迅也没能给许广平一个名分。有人对此可惜,有人因此痛骂鲁迅渣男。但当事人许广平却从来不在意,因为她爱他,所以她懂他。
在鲁迅走后,许广平从来不曾忘记他,将两人的孩子抚养成人,保护鲁迅的手稿,继续他当初坚持的事业,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