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值吗啥?撕拉片拍一张300多元?那不是妥妥的智商税吗?还,还艺术投资?毛的

情感一谈 2025-05-12 11:48:36

你觉得值吗啥?撕拉片拍一张300多元?那不是妥妥的智商税吗?还,还艺术投资?毛的艺术投资,纯纯是钱赚够了。吃的饱了。没啥玩儿了。纯属找新鲜感、找刺激。 先看看都什么人在玩撕拉片。 当明星的撕拉片“美照”刷屏社交平台,一张成本不足7元的过期胶片被炒到300多元天价,年轻人争相打卡,却可能连一张清晰的照片都换不来。这不是纯纯吃饱了撑的。什么复古情怀,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本质,注意,撕拉片的本质是一场“人造稀缺”的资本狂欢。 停产即炒作起点:富士、宝丽来分别于2016年、2008年停产撕拉片,存量相纸成为绝版商品,价格从停产前的70元/盒飙升至2025年的2000元/盒,涨幅近30倍。过期胶片因化学涂层失效,成像失败率高达40%,却仍被包装为“限量盲盒体验”。 拍摄需搭配万元级专业相机(如宝丽来Model 180)和单次20元的一次性闪光灯,商家通过捆绑设备租赁转嫁风险。 撕拉片的“稀缺性”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资本借停产事实制造的营销话术。过期胶片本应贬值,却因“绝版”标签逆势升值——这本质上是一场变废为宝。废物利用为奢侈品的障眼法。 现在的年轻人,家长为他们挡风遮雨。拼命为他们铺设一条星光大道。从而心安理得的任性奢侈。 再看撕拉片的成品;泛黄、褪色、成像不均被包装为“命运感”,与精修滤镜形成反差,成为“真实人设”的象征。 怎么说呢?就像现代人,吃着杂粮窝窝头。美其名曰好吃,有营养。殊不知,这些杂粮窝窝头。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吃到反胃。 手动撕拉、等待显影的过程被赋予“慢生活”意义,一张照片的成本与耗时成为朋友圈的“贵族认证”。 这不是纯属扯淡吗? 明星用撕拉片打造“无修图美颜”,粉丝通过同款拍摄实现“身份共情”,即便失败也被视为“与偶像共享遗憾”。 殊不知,这种心理。正是商家用“拍一张少一张”来制造焦虑,让消费者支付的早已不是胶片成本,而是让你心甘情愿的来“参与历史瞬间”,从而,让你心甘情愿的为此买单。 其实,现在的很多手段,都可以模拟出类似的效果;DAZZ、FIMO等APP可模拟撕拉片质感,单张成本近乎零; 小米口袋打印机+复古滤镜,1元复刻“纸质仪式感”; - 二手拍立得(如富士mini系列)稳定性更高,单张成本仅3-5元。 真正的复古情怀不应建立在对缺陷的妥协上。若只为跟风打卡,300多元换一张可能模糊的照片,不如用省下的钱学习新技能。 撕拉片热是一场集体行为艺术:人们用高价购买低效,用风险兑换谈资,用稀缺证明独特。我们需要思考: 当技术复刻已足够逼真,我们为什么还要为过期的化学涂层支付智商税呢?

0 阅读:2
情感一谈

情感一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