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准备在瑞士坐下来谈大事的前几天,东盟10国和中东6国突然放大招,宣布要跟中国搞个“东盟-海合会-中国”峰会,这时间点挑得太狠,像是故意给美国下马威。 中国刚靠歼-10C在印巴空战里狠狠刷了把存在感,全球都盯着呢,东盟和中东这时候凑过来,摆明是在站队,这峰会背后,到底藏着啥大棋呢?
东盟10国与海合会6国联合宣布,将于5月底与中国举行首次“东盟-海合会-中国”峰会。 这个消息来得突然,时机却耐人寻味,中美即将在瑞士展开关键谈判,全球目光都聚焦在这场博弈上,峰会的宣布,仿佛在谈判前给美国敲了一记闷棍。 东盟国家身处中美博弈的夹缝,长期以来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一方面,美国通过“印太战略”频频在东南亚展示军事实力,试图拉拢盟友对抗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凭借贸易合作和基础设施投资,成了东盟最大的经济伙伴。 近年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军事介入,以及对东盟国家施加的“选边站”压力,让不少国家感到不安。相比之下,中国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更多聚焦经济红利和区域稳定,显得更具吸引力。
海合会国家的情况同样复杂,作为美国传统的安全盟友,沙特、阿联酋等国长期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和武器供应,然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与海合会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过去十年,中国对中东的基建投资和能源合作稳步增长,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港口、铁路等项目让海合会国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峰会消息传出,表明这些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寻求更务实的合作路径。 峰会的筹备并非一时兴起,东盟和海合会国家选择在这个节点与中国联手,反映了它们对全球格局变化的敏锐判断,美国的单边施压和军事化策略,正在让传统盟友产生疑虑,而中国提供的合作模式,显然更符合这些国家的发展需求。
中美之间的较量,不仅限于地缘战略,经济领域的博弈同样激烈,过去几年,美国试图通过高关税、科技封锁等手段遏制中国发展。从2018年的贸易战到近年对华为等企业的制裁,美国的目标明确:切断中国的高科技供应链,迫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边缘化。 然而,中国的应对超出了美国的预期,面对高关税,中国迅速调整出口结构,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同时,中国祭出一系列反制措施:限制稀土出口,直接冲击美国的高科技和国防产业,加强对在华美企的监管,让美国企业感受到压力,大幅削减对美国大豆、猪肉等农产品的进口,重创美国农业州的经济,这些精准的反击,让美国在贸易战中逐渐陷入被动。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愈发不可替代,作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额在过去十年持续攀升。 同样,海合会国家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占比不断扩大,经济纽带日益紧密,相比之下,美国的“脱钩”政策并未得到盟友的积极响应。欧洲、日本等国虽然在某些领域跟随美国,但更多是象征性表态,实际行动远不如美国期望的那样坚决。 瑞士谈判的背景,正是美国在经济对抗中的无奈妥协。贸易战未能撼动中国,反而让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加剧,供应链问题愈发严重,东盟和海合会国家选择在这个时候与中国深化合作,无疑是对美国经济策略的一次沉重打击,峰会的召开,象征着全球经济重心正在向东偏移,美国的孤立政策正走向失败。
峰会时机的选择,与不久前的印巴空战密切相关,在那场短暂但激烈的冲突中,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斗机击落法国“阵风”战机,引发全球关注。“阵风”是法国军工的骄傲,出口多个国家,被视为顶级战机,而歼-10C的实战表现,不仅验证了中国军工的可靠性,也让全球重新评估中国的军事能力。 这场空战的影响远超战场本身,对于东盟和海合会国家来说,歼-10C的亮眼表现是一个信号:中国不仅是经济大国,其军事技术同样不容小觑。过去,这些国家在军事装备上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但中国武器的性价比和实战能力,正在改变它们的采购偏好,巴基斯坦作为中国武器的长期用户,通过空战间接为中国军工做了“广告”。 军事领域的突破,直接助推了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东盟国家中,越南、印尼等国近年来加大了对中国无人机的采购,海合会国家如阿联酋,也开始探索与中国在防务领域的合作。峰会宣布的背后,中国的军事崛起为东盟和海合会国家提供了新的安全选项,让它们在面对美国压力时更有底气。
“东盟-海合会-中国”峰会不仅是一场区域合作,更折射出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东盟和海合会国家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三方联合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而且东盟中的印尼、泰国,以及海合会中的沙特等国,不少是金砖国家的合作伙伴或观察员国,峰会的召开,客观上增强了金砖机制的凝聚力,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争取更多话语权铺平了道路。 反观美国,其全球领导力正在遭遇挑战,过去,美国通过军事同盟和经济援助维系盟友体系,但这种模式在多极化趋势下逐渐失灵,东盟和海合会国家的转向,表明美国的老套路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尤其是在海合会国家中,沙特、卡塔尔等国近年来频频与美国产生分歧,从也门问题到能源政策,双方矛盾不断,峰会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外交活动,它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正在摆脱对西方的单一依赖,寻求更自主的发展路径,中国的角色,则从过去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无论是通过“一带一路”推动基建合作,还是通过金砖机制强化南南合作,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全球合作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