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岐黄科普】知 母
【中药歌诀】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知母,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知母,又名:荨、莐藩(《尔雅》)、大芦水、兔子油草、蒜瓣子草、羊胡子草、马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无毛。根状茎横生于地面,上部具黄褐色纤维,下部有多数粗而长的须根。叶基生,丛生;线形,长15~70厘米,宽3~6毫米,质地稍硬,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茎直立,高50~100厘米,上部生有鳞片状小苞叶,穗状花序稀疏而狭长,花常2~3朵簇生,无花梗或具极短花梗,长约3毫米,花梗顶端具关节;花绿色或紫堇色;花被片6枚,宿存,排成2轮,长圆形,长7~8毫米,具3条淡紫色纵脉;雄蕊3枚,短于花被片,贴生于内轮花被片中部,花丝极短,具丁字药;子房近圆形,3室,花柱长2毫米。蒴果长卵形,长10~15毫米,成熟时沿腹缝上方开裂,每室含种子1~2粒。种子三棱形,两端尖,黑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形态:
❶毛知母毛知母为带皮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微弯曲,一端较粗,一端较细,偶有2~3分歧,长3~17厘米,直径0.8~2厘米。根头部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残留,俗称"金包头";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的绒毛,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另一面较皱缩,并有多数凹陷或突起的小圆点状根痕,黄绒毛少或无。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无臭,味甘而苦,带粘性。以肥大、质硬、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瘦长、形扁、外毛灰黑、内色暗者为质次。
❷光知母又名知母肉。为去皮的干燥根茎。较毛知母瘦小,长约3~13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纵沟,一侧可见多数不规则散在的小形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点,水浸后有黏液。气味同毛知母。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嚼之发粘者为佳。主产河北、山西。此外,河南、内蒙古、甘肃、陕西以及东北等地亦产。
炮 制
❶知母:拣净杂质,用水撞洗,捞出,润软,切片晒干。
❷盐知母:取知母片置锅中用文火微炒,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放凉。
归 经
● 入肺、胃、肾经
①《珍珠囊》:"肾经。"
②《汤液本草》:"入足阳明经、手太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性 味
●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药性论》:"性平。"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甘。"
④《药品化义》:"味微苦略辛。"
功能主治
1【作用功效】 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2【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3【注 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养生药膳
❶知母百合润肺汤 材料:知母10克、百合15克、玉竹10克、排骨300克。做法:药材洗净后与排骨同炖,文火慢煮1小时,调味后食用。功效:缓解肺热干咳、阴虚潮热,兼补肺胃之阴。
❷知母莲子大枣粥 材料:知母10克、莲子30克、大枣5枚、粳米50克。做法:知母纱布包煎,与其余食材同煮成粥。功效:清肝泻火、健脾安神,改善肝火旺盛及失眠。
❸知母炖牛肉条 材料:牛肉300克、知母50克、葱姜适量。做法:牛肉切条与知母隔水炖熟,加盐调味。功效:滋阴健脾胃,适合体虚消瘦、消化不良者。中医式生活植物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