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一位退役军官回忆: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美军猛攻一个阵地,他们看到阵地上就剩下一位志愿军战士,他左手拿着枪,右手拿着步话机不知道在喊着什么,还没等美军士兵反应过来,无数炮弹就朝着他们飞了过来。
一阵火光之后,战场上死伤一片, 那个原本站得笔直的中国人也没能幸免,除了一个名叫迈克的士兵。自此以后,迈克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疑惑——那个中国士兵到底说了什么,又是什么让他面对炮弹仍旧面不改色?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上映,感动无数中华儿女的同时,也解答了迈克心中的疑惑。电影中的王成正是以这位名叫于树昌的士兵为原型,而他当时面对冲上来的敌人还在大喊着“向我开炮!”,毅然决然地和敌人同归于尽。
于树昌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父母勤劳肯干,兄弟间相处也十分和睦。按照父母的期盼,于树昌会就这样平凡但平安地度过他的一生,可是从小就格外调皮的于树昌却有着保家卫国志向。
于是年仅十七岁的于树昌就这样远离了从小长大的地方,来到了战火纷飞的前线。于树昌参加的第一场大型战役就是敌我实力相差较大的淮海战役,虽然条件艰苦,但在人民解放军的谋略和团结之下,还是成功拿下了这场战役。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一支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踏上了新的征程,而于树昌也是其中一员,此时的他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了一名步话机员。
作为步话机员,每日背着步话机在战场中穿梭已经成为于树昌的日常,早已数不清多少次与敌人的炮火擦肩而过。于树昌也曾打趣过,这是阎王爷舍不得收他,要他抗美援朝再多尽一份力。原本只是开玩笑的一句,却不曾想一语成谶。
1953年6月20日,为了促成停战,中方决定发起第三阶段作战,也是抗美援朝中最后一场大型战役——金城战役。
在接收到占领地方8251高地的指令后,于树昌所在团立刻选出了85个人组成一支小分队前往目标高地。为了保证分队与指挥部之间能保持联系,于树昌也加入了这支小分队。
明确路线之后,小分队在夜色的掩护之下向8251高地前行。或许是因为夜色笼罩,或许是敌人没想到志愿军竟然会突然采取行动,小分队非常顺利地就占领了高地。
占领成功后,指挥部又下达了新的命令:摸清周围地形,找出敌人火力点并在天亮之前返回大部队。
眼看着夜已过半,时间已经不多,小分队一刻也不敢耽误,立马开始勘探周围环境。可是敌人的攻击却突然到来,将小分队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眼看着敌人的攻击越来越猛烈,而小分队所带的弹药已经消耗过半,也出现了不少伤亡。队长孙绍深知一旦他们无法突围,那高地的地形图和火力点分布图就无法传达给指挥部。为此孙绍特定命令副队长带人将地图送出去,而他们则继续留在高地作战,给他们火力掩护。
敌人的炮弹一枚接着一枚,仿佛不要钱似的投向高地8251,四散的金属碎片经过炸药的催化后拥有了巨大的杀伤力,夺走了不少在前线奋战的士兵的性命。一波士兵倒下,就有另一波士兵立刻顶上,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一旦战线出现一个缺口,就会给敌人可乘之机。
而另一边,指挥部在拿到地图后紧急制定高地小分队的营救计划,可是敌人的武器先进,弹药也更加充足,如果在白天强攻只会造成志愿军更大的伤亡,现在只能用炮弹对他们进行掩护,拖到晚上再一举反攻。
无论周围的炮火声有多大,于树昌依旧镇定冷静,准确地将敌情传递给指挥部对敌人进行攻击。
“我是8251,我是8251,2号目标有三个排的敌人,快打!”
一阵炮火声之后,是于树昌强忍着激动的声音:“打得太好了,就是得这样打!”
虽然敌人的进攻节奏因为炮弹放缓,却无法完全阻止敌人。而于树昌身上的弹药早已被消耗殆尽,只剩下唯一一只手榴弹。
眼看着敌人离自己越来越近,于树昌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勇敢的站了出来,喊出了那句感人肺腑的临终遗言:“同志们,向我开炮!祖国万岁!”
几声炮响过后,步话机里于树昌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指挥部里的人都默默的流下了眼泪,占领8251高地的敌人最终也倒在了志愿军复仇的炮火之中。
虽然于树昌牺牲在他22岁的年纪,但他的精神会随着岁月不断流传下去,为世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