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侄女一条消息砸过来:“姑姑,我的压岁钱还没给呢!”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这句
昨晚,侄女一条消息砸过来:“姑姑,我的压岁钱还没给呢!”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这句话,像根细针扎进心里。往年这时候,我早早就把红包备好,可今年家里装修超支,孩子报兴趣班又花了一大笔,钱包瘪得能贴到一起。
我盯着对话框发呆,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敲下字。这时老公凑过来看了眼,叹了口气:“要不...先欠着?”“那怎么行?”我脱口而出,“孩子虽然小,但说话不算数以后还怎么让她信服?”可话是这么说,翻遍钱包也只凑出几百块,根本拿不出往年两千块的红包数额。
正纠结时,婆婆的电话打过来了。“听说囡囡问你们要压岁钱?”她的声音带着些责备,“你们当长辈的,可别让孩子觉得姑姑姑父小气。”我握着手机的手紧了紧,刚想解释,婆婆又说:“你小叔子家今年宽裕,囡囡的红包他们包了双份,咱们家要是不跟上,传出去多没面子。”
小叔子家宽裕?这个词像根刺。去年他新买了辆二十多万的车,朋友圈里三天两头晒全家自驾游的照片,可三年前借我们的五万块,到现在连个零头都没还。我强压着情绪说:“妈,我们最近手头确实紧...”“再紧也不能委屈孩子啊!”婆婆打断我,“你小叔子当年困难时,你们不也帮了一把?做人要记着这份情。”
挂断电话,我心里又委屈又窝火。老公在一旁低声说:“要不算了,等发年终奖再补上?”“那这几个月我们在孩子心里成什么人了?”我忍不住提高音量,“而且你妈怎么不提小叔子欠钱的事?他现在过得风生水起,凭什么我们要打肿脸充胖子?”
第二天回娘家,刚进门就撞见侄女蹦蹦跳跳跑过来:“姑姑,我的红包呢?”她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期待,身后弟媳抱着小儿子慢悠悠跟过来,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囡囡别闹,姑姑姑父赚钱不容易。”这话听着客气,却像在众人面前给我难堪。
婆婆从厨房探出头:“先吃饭,吃完再说红包的事。”饭桌上,小叔子夹着螃蟹大快朵颐,一边说:“今年公司效益好,年终奖发了不少,给孩子们都包了大红包。”他儿子举着红包炫耀:“我有五千块!比去年多一倍!”侄女眼巴巴看向我,我喉咙发紧,筷子上的菜都没了滋味。
饭后,婆婆把我拉到一边,塞来个信封:“我贴补你们两千,先把红包给了,别让人看笑话。”我推脱着不肯收,她却硬塞到我手里:“当年你小叔子借钱,你们二话不说就帮了,现在他过得好了,我们当长辈的不能让你吃亏。”这话听起来暖心,可我心里明白,婆婆这是在和稀泥,用亲情道德绑架我咽下委屈。
回到家,我把信封重重摔在桌上。老公捡起信封,叹了口气:“妈也是好心。”“好心?”我眼眶泛红,“她怎么不劝你弟弟还钱?五万块在他们眼里是不是就跟废纸一样?”越想越气,我翻出三年前的转账记录,截图发到家族群里:“弟弟,这五万块什么时候方便还?我们最近急用钱。”
消息发出后,群里一片死寂。过了半小时,弟媳突然回复:“姐,你这是什么意思?当着全家人的面要钱,让我们下不来台?”小叔子紧接着说:“哥,咱们亲兄弟明算账,可你也不能在孩子压岁钱的节骨眼上逼我吧?”婆婆也在群里打圆场:“都是一家人,有话好好说,别伤了和气。”
看着这些回复,我只觉得心寒。老公想撤回消息,被我拦住:“不用撤!今天必须把话说清楚。当年借钱是看在亲情份上,现在我们有难处,他们却装聋作哑。”我越说越激动,三年来的委屈像决堤的洪水倾泻而出。
争吵声惊动了孩子,女儿揉着眼睛从房间出来:“爸爸妈妈,你们别吵了...”她怯生生的样子让我瞬间冷静下来。是啊,我在争什么呢?为了钱伤了和气,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想了很久,给侄女发了条消息:“宝贝,姑姑最近遇到点困难,压岁钱先欠着好不好?等姑姑有钱了,一定补给你个大红包。”侄女很快回复:“好呀!姑姑加油!我等你!”看着这条天真的消息,我鼻子发酸,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太执着于面子和金钱,反而忽略了最珍贵的东西。
第二天,婆婆又打来电话,语气缓和了许多:“别和你弟弟计较了,他答应下个月先还一万。”我轻声说:“妈,钱的事不急了。”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婆婆叹了口气:“是妈没处理好,让你受委屈了。”
这件事后,我渐渐释怀。小叔子陆续还了些钱,但我不再像从前那样耿耿于怀。逢年过节,侄女依旧会问我要红包,不过这次她会抱着我说:“姑姑,等你有钱了再给我,我不急!”
亲情就像盘根错节的树,难免会有枝杈纠缠。与其在金钱的泥潭里挣扎,不如学会放下。那些解不开的结,或许在岁月的浸润下,终会化作相视一笑的释然。而我也明白了,真正的亲情,不是锱铢必较的算计,而是风雨同舟时的体谅,是千帆过尽后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