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本科生发了14篇SCI论文,我的评价是学新闻学的。
实际上这名女生绝大部分论文都是3 作和4 作。不是一作,不是最后一作,也不是通信作者。
之前有人甚至把自己养的猫加到论文的作者里面,到了三作、四作这种程度,不会影响到这篇论文最主要作者的利益。
不过重庆大学最后的处理意见还是认为这种方法不妥,于是取消了这名学生已经获得的国家奖学金资格。
并且他父亲也受其影响,失去了他在学校的行政职务,不再担任研究生院的副院长。
有人说把她的名字加上会让这篇论文有被撤稿的风险,这纯属是无稽之谈。论文真实有效无抄袭就算加了一个没有任何贡献的人的名字在作者栏里面,也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让论文被撤稿。
我之前研究过某院士,名下SCI论文有600多篇,我给他平均了一下,从他上大学开始,每个月要发两三篇SCI论文,所以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基本上也是把名字挂在其他人的论文上面的,所以这种事最上面有院士这么高个的顶着。
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先入为主认为这些挂名字的人没有出力,是抢别人功劳。
但是实际上很多论文的产出都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完成的,很多人都为这一篇论文做了工作,工作量小的自然排在后面。
虽然工作量小,但是也不能抹除人家的贡献 ,极端情况就是工作量小到为零。
而如何验证是否有工作量,这个是根本就没办法落地。
例如论文里面某一组数据需要人去做实验,有可能3 作或者是4 作上的人,就帮忙布置了实验室,或者说记录实验数据,好点的一起参与到实验过程。
这些按道理这也确实是做了成果的,只不过就是这些工作根本不难,别说大学生就是初中生都能做。
只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这种机会罢了,这才是真正难的地方。
重庆大学对于这名学生和他父亲的处理,更多地应该是向舆论妥协,毕竟一开始舆论起的就很好,借着董袭莹事件的余温,直接往学阀上面引导,一开始的标题就是暗戳戳的说他发了14 篇论文,意在表明是他抢了别人的论文的第一作者。
压根儿就不提,实际上只是第三作者、第四作者的事。
好多985大学也是这些年才大力推广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提前参与科研训练,很多之前在985这么好的学校读书的学生也没有这种机会。
你说这是不是学阀?
这也说不上,但也不能说完全没关系。
只能说这就是教授身份带来的福利,实验室的研究生们做个顺水人情。
这种事根本调查不清楚,就是一笔糊涂账,重庆大学处理的意见也只是说是署名不当,可没有说她根本就没有参加工作就接受成为作者的事。
这种很明显就是平息舆论的做法。
而且这种论文加名就是说出去好听而已,实际上在行家眼里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保研是不会因为这个加分的,而这名同学这个事之所以闹到网上了,是因为她评上了国奖,盲猜是没评上的同学搞的,就是不知道现在他的国奖资格被取消之后,会不会顺延到后面的学生头上。
重庆大学刘培乔国家奖学金被取消,一家人后悔不及!重庆大学官方确认,刘培乔的父亲
【121评论】【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