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10 19:41:08

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实现了导弹“指哪打哪”,这可是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 ,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8年,高伯龙出生在广西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爱好科学,这让他从小便对自然世界充满了好奇,在那个战火频仍的年代,国家的命运时刻牵动着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心,少年高伯龙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对“弱国无外交”的认知不是来自课堂,而是现实的血与泪,这种早年的经历,注定了他未来不会只为个人前程而奋斗,而是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抗战时期,他毅然投身军旅,投笔从戎,在战火中淬炼出的意志,使他对“科技强国”的理解更为深刻,战后,他重返校园,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之路,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年代,但清华的学术氛围和严谨训练,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没有选择在条件优越的海外深造,而是选择了留在祖国,把科技报国作为终身信念。   20世纪70年代,世界军事技术迅速发展,惯性导航系统成为战略装备的核心,激光陀螺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部件,是精确制导武器的“眼睛”,彼时,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伯龙接过了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国内对于激光陀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资料寥寥无几,甚至连最基本的原理都未厘清,他所能依靠的,是钱学森从国外带回的几页笔记,以及自己对物理学深厚的理解。   他并未被技术的高壁垒吓倒,而是潜心钻研,从最基础的理论入手,逐步推演实验路径,他带领团队在条件极其简陋的实验室中工作,许多设备都是用废旧材料拼凑而成,火柴盒、报废镜片、自行车轴,这些如今看来近乎荒谬的材料,在他们手中变成了研究的工具,没有空调,没有恒温设备,有的只是对科研的执着与热爱,他们在酷暑中汗流浃背,在严寒中靠酒精炉取暖,进行一组组长时间、高精度的实验。   1978年,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样机诞生,这一成果虽未立即投入实战,但它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激光陀螺的核心技术路径,是里程碑式的突破,此后的几十年里,高伯龙并未止步,他提出了研制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设想,这是一个当时被许多国家认为“不切实际”的技术方向,美国曾尝试却以失败告终,这一方案在国际上被视为“走不通的路”,然而,高伯龙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技术判断,坚持走自己的路线,他相信,中国必须走出一条不依赖他国的自主技术路线。   质疑声不断,但他用一次次的实验数据和扎实的理论分析回应了所有不信任的目光,1994年,中国第一台四频激光陀螺样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这项成果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了导弹的命中精度,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该技术的垄断,使中国在战略制导技术领域拥有了真正的自主权。   高伯龙深知,实验室里的成果必须转化为可用的工程技术,才能真正服务国家安全,他带领团队对激光陀螺不断进行优化、改进,攻克了环境适应性、稳定性、可靠性等多项关键难题,他们研发的激光陀螺最终应用于中国多型导弹,使我国具备了在复杂电磁环境、无卫星导航条件下精确打击目标的能力。   与这些技术成就同样令人敬佩的,是高伯龙始终如一的生活作风,他常年穿着一件五元钱的旧背心,脚踩解放鞋,从不讲究食宿,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曾说:“科研是为国家干事,不能算计个人得失,”这种朴素的信念,支撑他走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科研时光,哪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坚持与团队讨论技术细节,心中挂念的始终是那台尚未完成的新型激光陀螺。   他所培养的二十多位博士生,如今已在航天、兵器、电子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坚力量,他反复强调,科研不能纸上谈兵,理论必须贴近实际,科学家的双手要沾有油污,才能点亮头脑中的灵光,这种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坐标。   2017年,高伯龙与世长辞,他没有留下耀眼的遗产,没有豪宅或名车,留给后人的,只有一间朴素的实验室、一群怀抱信仰的科研弟子,以及一项打破封锁、捍卫国家尊严的战略技术,他的一生不曾在领奖台上高调宣讲,也未在镜头前刻意留影,却以最朴素的方式书写了最伟大的篇章。   信息来源:人民网《生命之光为强军“旋转”——追记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2019-09-12    

0 阅读:122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27

用户12xxx27

3
2025-05-10 20:51

敬礼!可惜小学课本没写,要不我辈从小就当努力,以老先生为榜样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