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阎锡山等14人,乘坐的飞机,遇寒流无法上升,陈立夫劝阎锡山:“你的十几箱金条,超载了,飞机需减重。”谁知,阎锡山的做法,让陈立夫非常恼火。最终,他只能在不通电的荒郊终老。 1949年12月的华北平原寒风呼啸,一架美制运输机在太原武宿机场的跑道上发出刺耳轰鸣。 五十八岁的阎锡山裹着貂皮大衣,正指挥着亲信往机舱里搬运最后几个木箱。 这些贴着"山西土产"封条的箱子里,塞满了成色十足的金条,这是他在山西经营三十八年积攒下的巨额财富。 此时太原城外已能听见解放军隆隆炮声,机场塔台不断传来催促起飞的信号。 同机撤离的杭立武望着越堆越高的木箱,急得直跺脚。 这位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深知飞机的载重极限,反复劝说阎老西要"舍财保命"。 可阎锡山摸着八字胡不为所动,反而搬出"替山西父老保存元气"的堂皇理由。 十几个装满金条的箱子最终全数塞进机舱,连乘员座椅都被拆下腾地方。 飞机刚升空就遭遇强对流天气,机身剧烈颠簸如同风中落叶。 机长发现油量表指针异常跳动,超载的运输机在寒流中根本无法爬升。陈立夫急得扯开领口,冲着缩在角落的阎锡山直瞪眼。 生死关头,这位山西王仍死死抱着装金条的箱子,最后只肯让几个随从下机减重,靠着飞行员高超技术,这架严重超载的飞机总算有惊无险降落在南京。 这番折腾让同机官员对阎锡山愈发侧目,知情者透露,阎家早把大批财物转移到美国和日本,留在太原的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个精明的山西商人出身的军阀,即便在逃亡路上也要算计每一分利益。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乱世存金如同老农储粮,多备些总没错处。" 次年春天,阎锡山带着他的"移动金库"辗转来到台湾。 初到基隆港时,他仍是蒋介石倚重的"行政院长",住在阳明山上的日式官邸。 但好景不长,随着国民党内部权力洗牌,这个山西客很快被边缘化。 1950年5月,他在日记中哀叹:"台北居大不易,昔日部属竟要收茶水费才肯见面。" 失去权柄的阎锡山开始遭遇各方敲诈,保密局特工以"肃贪"为名上门查账,军需官拿着伪造的山西军费单来讨债,连报社记者都暗示要"润笔费"才不写他的黑料。 为保住最后体面,他不得不分批交出金条打点各路神仙。 曾跟随他三十年的副官后来回忆:"那些年长官常说,金子烫手不如送人,可每次往外拿都像割肉。" 1956年,六十七岁的阎锡山彻底退出政坛,搬进台北郊外菁山农场。 这个占地十亩的荒僻院落,被他布置成山西老宅的模样:窑洞式房屋,青砖铺地,院里种着从大陆带来的枣树苗。 在这里,他白天撰写《三百年的中国》回忆录,晚上就着煤油灯读《资治通鉴》,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晚年的阎锡山越来越像普通老农,粗布衣衫沾着泥土,用山西腔和附近茶农讨价还价。 1960年5月2日,这个经历清朝、北洋、民国三朝的风云人物,在简陋的窑洞里走完七十七年人生。 临终前他叮嘱秘书:"死后墓碑要朝西,让我望着黄河。" 时间来到2023年,台北市文化局将菁山农场列为历史建筑。 阎锡山孙女阎芳云从加拿大返台参加揭牌仪式,她在接受《联合报》采访时表示:"祖父晚年常说,金条能买屋置地,却买不回故乡的月亮。" 如今农场陈列室里,还摆着当年装金条的木箱,箱盖上"山西土产"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维开在《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4期发表论文指出,阎锡山带往台湾的黄金约合当时市价三百万美元,这些资金对台湾早期经济建设产生过实际影响。 就像老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经历各方盘剥,阎氏家族在海外的投资至今仍在运作。 信息来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阎锡山档案》(档号:001-070000-00001) 台湾《联合报》2023年10月15日刊《阎锡山故居揭牌 孙女首度公开家族史料》 北京《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4期刘维开论文《战后国民党政权黄金转移研究》 台北市文化局官网2023年10月更新之历史建筑名录
1949年12月,阎锡山等14人,乘坐的飞机,遇寒流无法上升,陈立夫劝阎锡山:“
文栋说明星
2025-05-10 19:30:08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