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死刑犯被押到北京恭俭胡同后,一抬头,发现陈赓站在跟前。他“噗通”一声跪在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5-10 16:16:26

一天,一死刑犯被押到北京恭俭胡同后,一抬头,发现陈赓站在跟前。他“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流着泪说道:“首长,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1961年3月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病床上缓缓睁开了眼睛。他虚弱地环顾四周,目光最终落在了床头的一封信上。

  那是他写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党委的最后一封信,也寄托着他对这所学院无限的期许和眷恋,这位老人正是哈军工的创始人陈赓将军。

  十年前,谁能想到一个从战场归来的将军会受命创办一所军校呢?

  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突然接到中央军委急电,令其速回国内述职。  

谁知这一走,竟是为了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接到任命时,陈赓心中满是惶恐,作为一名军人,他打过仗,指挥过军队,却从未涉足教育领域。

  这所要创办的军校,不仅关系国防建设大计,更事关无数学子的前途命运,可他又如何担此重任?

  中南海里,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鼓励让陈赓下定决心。

  他深知,新中国百业待兴,国防尤需现代化人才。既然组织上交付重托,再难他也要迎难而上。

  从这一刻起,陈赓将创办哈军工视为自己的使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陈赓面临的是一个“三无”局面:无校址、无师资、无教材设备。

  为了选址,他带着苏联专家跑遍大江南北,工业发达的哈尔滨脱颖而出,成为哈军工的所在地。

  校址敲定后,师资问题又摆在眼前,优秀的教员上哪儿去找?陈赓想到了一个离奇的主意:从死刑犯中找人才!  

沈毅是一名出色的弹道专家,曾留学法国,是国内同行公认的“宝贝”。

  可惜他在民航总局任职时贪污受贿,锒铛入狱,还被判了死刑。

  陈赓认为,哪怕是一介罪犯,只要他有真才实学,就该给他一次为国效力的机会。

  于是,陈赓找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为沈毅求情,希望法院能判他个死缓,让他到哈军工戴罪立功。  

董必武听闻此事,连连称奇:“陈将军好魄力!竟敢用死囚。”

  经过一番周折,沈毅终于获准来到哈军工。

  见到陈赓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首长,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陈赓连忙将他扶起:“好好改造吧!以后在哈军工,好好工作,重新做人!”

  就这样,陈赓一步步为哈军工配齐师资,有时他不惜堵在卫生间门口,只为截住周总理批文件调人。  

有时他又借彭老总视察之机,开口要来大批教学设备。在他的奔走呼号下,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

  终于,1953年9月,哈军工揭开序幕,那一天,朝气蓬勃的新生们齐聚开学典礼。

  陈赓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心潮澎湃,他语重心长地寄语学子们:学习是你们的第一要务,祖国的未来系于一代代年轻人的肩上!

  很快,哈军工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图书馆灯火通明,实验室昼夜不休。

  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们戏称星期天为“星期七”。  

这种热情也深深感染了陈赓,他夙兴夜寐,操劳不止,生怕辜负了学子们对知识的憧憬。

  可惜天不遂人愿,多年的超负荷工作让陈赓的身体每况愈下。心绞痛成了他的常客,可他从不言弃。

  即便卧病在床,他仍挂念着学院的点点滴滴,给校党委写下绵绵不绝的嘱托。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为哈军工殚精竭虑。1961年春,陈赓溘然长逝,享年仅58岁。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