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直到包公墓被发掘,真相才最终被揭开。
1062年,整个汴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悲戚之中,64岁的开封知府包拯病逝枢密院任上。宋仁宗亲临吊唁停朝一日,追封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按说该是极尽哀荣的风光大葬。 可出殡当天,开封七座城门同时抬出3具棺材,整整21口棺椁让全城百姓看傻了眼——这哪像清官下葬,分明比王侯葬礼还气派! 其实这都是包拯临终前布下的迷魂阵,这位“铁面包公”生前得罪太多权贵,临终前悄悄嘱咐女婿文效:“我走后要备二十一口棺材,从七个城门抬出去。” 连自家亲族都分不清哪具是真棺,更别提那些暗处窥伺的眼睛了。此后900年间,河南巩县和安徽合肥两地的包公墓争论不休,盗墓贼把两地墓穴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真身。 1973年,合肥东郊一家钢铁厂在扩建时,竟然意外挖出宋代墓群,考古队抢救性发掘时发现惊人景象:最不起眼的小墓里竟藏着金丝楠木棺材,这种皇室专用木料出现在清官墓中实在蹊跷。 更奇怪的是棺底嵌着六个铁环,像是方便运输的设计。当工作人员拼凑出“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的墓志铭碎片时,现场炸开了锅——这竟是包公真墓! 原来当年金兵南下时盗掘过包拯原墓,后人连夜将遗骨迁葬至此。考古专家吴兴汉回忆:“我们挖开主墓室时心都凉了,地砖都被撬光,十二生肖陶俑却完整保留。” 宋代规定二品以上官员才能陪葬十二时神俑,这恰好印证了包拯身份。更关键的是发现了包拯夫妇及长子等六人的墓志铭,其中包公墓志洋洋洒洒三千字,连灵柩从河南运回合肥的路线都写得清清楚楚。 最令人唏嘘的是墓中景象:金丝楠木棺里尸骨散乱,明显是匆忙迁葬所致。陪葬品只有五十多件普通陶器铜钱,最值钱的物件还是宋仁宗御赐的棺材。 现场老守墓人夏广宏道出秘辛:“祖上守墓时真墓在油菜田里,这处是后人防着金兵二次盗掘造的疑冢。”谁能想到,连迁葬都要造个假坟糊弄盗墓贼,清官身后事竟如此艰难? 2012年科技手段揭开了最后谜底,DNA检测显示墓中遗骨确属包拯,体内检出微量砒霜却非他杀——原是古人用朱砂防腐,与墓中药物产生化学反应所致。 如今合肥包公园里,三十五块遗骨静静躺在复建墓室中,金丝楠木棺椁上岁月痕迹清晰可见,墓前香火比北宋时期更旺。倒是河南巩义那座气派大墓,早成了游客拍照的背景板。 回看当年二十一口棺材分七路出葬,看似铺张浪费,实则是清官最后的无奈自保。包公不会想到,千年后人们用CT扫描代替了洛阳铲,用DNA技术破解了他精心设计的疑冢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