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晚年,四肢浮肿溃烂,拒绝服药,直面死亡。临终前,他将弟子叫到身边,再三叮嘱:“等会装进棺材的时候,记得在四个小角的位置放上小碗水。”弟子不理解,最后才明白他的深意,忍不住泪流满面。
一生刚硬如鲁迅者,却以得到弘一墨宝为荣,欣欣然而不能自已。而一向以毒舌薄凉著称的张爱玲,更是公开表示自己对大师的敬重:“至少在弘一大师的院墙外,我是谦卑的。”
不管身处于各个行业的人,当时对弘一法师都有着一种普世的追求和信仰。可不管是入世前的李叔同,亦或是出世后的弘一法师,他依旧还是凡身肉体。
弘一法师的一生几乎都可以说是在疾病当中度过的,从少年时期开始,他几乎就被病魔满身缠绕,以至于在小小年纪就能写下“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诗句,可能在那些疾病缠身的日子里,他已经看透自己的人生了。
所以出家后,弘一法师说:“金钱、荣誉、名利,这些世人追求的东西,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满足。只有抛弃这些东西,身心才能自在。”
李叔同年少时家境富裕、博学多才,无数次走到聚光灯下,受万众瞩目。然而,即使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名利和光环,他还是体验到命运的变幻莫测和世间的冷暖无常。
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分为三层,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李叔同在第一层和第二层都得到极大满足。他要超越自我,只能从第三层的佛学中寻找答案。
弘一法师说:“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只是迟早的问题。”
红尘中人追求功名利禄、妻贤子孝,追求越多,心中的包袱越重,就越难前行。
人生的旅途是一个不断得到、失去的过程,学会放下富贵名誉,放下过去的感情、痛苦和挫折,心灵才能感悟美好。
放下心中的包袱,就是放下执念。坦然接受生命的一切,把得与失看作生命的一种体验,一个启示,一份礼物。这样才能轻松轻装前行,活出安宁和自在。
人生一世,所有的东西都无法带走,能拥有的只有每一个瞬间。
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婆娑世界,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圆满的`。人生永远是有缺憾的,弘一法师也不例外。然而,他却在不圆满的人生中做到活在当下。
弘一法师的一生,可以说是在疾病中度过的。
生死大病中的弘一法师不能起床,他觉得死亡渐渐地掩盖了一切,除了嘴巴还能“孤军奋斗”,实在不能再做别的事。
有人问他:您的病,好些吗?
弘一法师说:“唉,你问我这些是没有用的。你该问我念佛没有?病中有没有忘了念佛?这是念佛人最重要的一着,其他都是空谈。生死之事,蝉翼之隔,南山律师告人病中勿忘念佛,这并非怕死,死,芥末事耳。可是,了生死,却是大事。”
由于弘一大师的病太多导致体质十分脆弱,架不住不间歇地奔波,而这次的病是“风湿性溃疡”,手足肿烂,发高烧。可是,他依旧强忍奇痛,撑着身子,动笔,抄一段临终的话给传贯法师。
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突然召集弟子:"我走后,停龛八小时再动。"妙莲不解,弘一法师拍床板道:"这八小时,是教你们参透'无常'!"
次日的"虎葬"安排更令人震惊——若猛虎不食遗体,就地火化。当抬尸队伍行至后山,三只老虎竟低吼让路,仿佛配合演完这场生死剧。
1942年深秋,泉州温陵养老院的竹床吱呀作响。
弘一法师枯瘦的手指划过《药师经》扉页,突然抬头对弟子妙莲笑道:"记得把我的棉被拆了,分给山下的乞丐。"窗外银杏纷飞,弘一法师在落叶声中安然圆寂。
火化当天,上千信众目睹奇观:窑口七彩流转,似有梵音缭绕。弟子传贯在日记中写道:"火焰化作千叶莲,持续三刻钟未散。"
更惊人的是骨灰中筛出的1800颗舍利,有的状若佛珠,有的形似莲花。当代高僧星云大师参访时感叹:"这是戒定慧的结晶。"
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先生曾说,弘一法师的书籍始终是我灵魂的指引者,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人生在世,就要多做善事,行善果。
文学大家鲁迅先生说,弘一法师文章,读起来总是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
多次翻阅弘一法师的作品,深深感受到“一代高僧”的人生智慧和豁达的人生观,他的文字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充满了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
如果你正处于人生的迷茫阶段,那么一定要读读弘一法师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相信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开释心灵的良方。
我最喜欢书中的这一句:“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可以说,弘一大师所著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是他一生彻悟后的人生真谛,人生贵在放下,才能重获新生,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方能更加幸福!
如果你对人生有所困惑,不妨读读这本书,纵使我们不能像他一样舍弃整个俗世红尘,若能放下执念,在得失之间适当取舍,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呢?(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海峡导报观点。)
用户14xxx75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哄哄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