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董竹君父亲以300块大洋把董竹君卖到青楼,2年后她嫁给了夏之时。没想到夏之时离开她时,却递给她1把手枪:如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你就用它自杀。没想到婆婆也说:“一个卖唱的,只配当个姨太太罢了。”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一个黄包车夫,母亲靠给别做佣人补贴家用。
由于家里孩子众多,虽然董竹君的父亲经常从早工作到大半夜,累得直不起腰,但是依然只能勉强养家糊口。
但即使在如此贫穷的情况下,董竹君的父亲依旧选择送董竹君去私塾念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家人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穷,逐渐交不起房租,所以董竹君读书的费用自然也没有了着落,也就上不了学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后,父亲生了大病,家里本就一贫如洗,又哪里有钱给父亲看病。无奈之下父母只有四处借钱求医。
四处碰壁之后父母一咬牙就跟青楼借了高利贷,然而向青楼借钱必定需要抵押之物,很不幸家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董竹君,于是她就成了抵押品。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由于家里还不上钱,青楼派人用轿子接走了她。
从此她改名杨兰春,开始了卖唱生涯。由于她人长得漂亮,嗓子也好,很快就唱出了名气,得了一个“小西施”的绰号。不过董竹君始终坚持“卖艺不卖身”的原则。
在青楼唱了两年后,董竹君认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夏之时是当时显赫的英雄,24岁便担任四川都督。他到上海办事,为避人耳目,经常出入青楼会谈,一来二去认识了董竹君。
夏之时很欣赏董竹君,便想着为她赎身,青楼舍不得这棵摇钱树,直接开价3万大洋,夏之时同意了,但董竹君却拒绝了。
董竹君虽然身处风月场,但她有着跟其他青楼姐妹不一样的想法,她不希望自己像商品一样被买来买去,她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体现自己是和其平起平坐的妻子。董竹君索性提了3点要求:
一是让她要当正室,不做小妾;二是婚后送她去日本学习,让她接受新思想;三是让夏之时“主外”,安心从事革命事业,她则“主内”,负责照顾家里琐事。夏之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很快,董竹君就从青楼逃了出来,然后跟着夏之时去了日本。他们在日本举行婚礼,这一年,董竹君15岁。
董竹君想错了,她一进夏家,就遭到了各种鄙夷,婆婆竟还以“低俗出身不能掌家”为由,苦劝夏之时再娶,婆婆说:
“你是有身份的人,她配得上吗?你找她可以,但只能做姨太太,正房太太不能是她!”
不过最后还是按照当初的约定,在夏之时的安排下,董竹君也正式成为了东京女子师范大学的一名在读学生。
1915年,夏之时奉命回川。临行前,他对董竹君不信任,就给了她一把手枪,还说如果她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儿,就用枪自行了断。
1917年秋,董竹君想去巴黎留学,夏之时当然不愿意,坚持让她回四川,不允许她继续留在国外学习。
1923年,董竹君拿着自己多年积累下的私房钱,创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
三年后,董竹君在父母的协助下,创办了飞鹰黄包车公司,她的飞鹰黄包车公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但是纵使董竹君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夏之时依旧不拿正眼看她,甚至说她出门抛头露面是不守妇道。
然而夏之时在回国后不久就被革了职,事业上不顺利他就经常无故地把火都发到董竹君身上。
对于四个女儿,他也不喜欢,常常无缘无故地责骂,而且不愿意花钱送她们去上学。一次,为了女儿们上学的事情,夫妻俩激烈地争吵,恼羞成怒的夏之时,跑到厨房,抄起菜刀,扬言要砍董竹君。
1929年,董竹君忍无可忍,提出与夏之时分居。1934年,两人正式离婚。董竹君无法带走儿子,便带着丈夫不待见的四个女儿离开了夏家,回到上海。
在上海董竹君生活过得也并不顺利,先是父亲病重家中一贫如洗,好不容易开起来的纺织厂也因为战乱被夷为平地。
多方辗转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开起了锦江川菜馆,后来更是因为菜馆的火爆,结识了杜月笙、黄金荣等上海名人。
抗战结束后,董竹君的锦江川菜改成了锦江饭店,专门用来接待外宾。
后来,她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15万美元全部捐给了国家,这对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另外,她还交出了花园住宅。
特殊时期,董竹君不幸入狱,她在狱中度过了自己七十岁的生日,写下四句“辰逢七十古稀年,身陷囹圄罪何见。青松不畏寒霜雪,巍然挺立天地间”。
1997年12月,97岁高龄的董竹君辞世。
这个经历了无数苦难的奇女子,永远地离开了。她曾说过,能看到祖国蒸蒸日上,这辈子就没有任何遗憾了。
纵观董竹君的经历,有跌落淤泥之时,也有高入云端之时。但不论面对怎么样的困境,董竹君却从未向命运低过头,她都以自己的乐观和坚韧不拔成功的战而胜之。
董竹君没有止步于寻求独立的梦,而是立足在现实,用她的眼界、魄力与能力不断改变着命运,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