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2月5日,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清华四子”之一的诗人29岁的朱湘突然跳江自杀,没想到跳江时他却带了两本书:一本是海涅的诗集,另一本是自己的诗作。
1904年,朱湘生于湖南阮陵县,父亲朱延熹时任湖南道台,官居四品。母亲则是张之洞弟弟张之清的女儿。他的家境绝对可以成为名门望族。
尽管家世显赫,但是朱湘并未被众人溺爱出纨绔子弟的脾性。相反,也许是书香世家对教育的重视,朱湘小小年纪就开始识字习文,并在文学上表现出极高的天赋。
但不幸的是,父母早逝,朱湘开始跟着哥哥生活,因为两个人年龄的巨大落差,对于一些事情总是有着不同的观点,没有说几句话便被哥哥训斥一顿,久而久之朱湘变得沉默寡言,也让他养成了敏感多疑而又脆弱的性格。
16岁那年,朱湘凭借其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的预科班,而且在大学里进行新诗创作。
在人才济济的清华,朱湘依旧能够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所追捧的对象。
朱湘陆续在《晨报》、《小说月报》等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作品,年仅18岁的朱湘便博得了“才子”之名,与孙大雨、饶孟侃和杨世恩一起并称为“清华四子”。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年轻的朱湘前途一片光明时,谁能想到,仅仅一年后,朱湘就因为违反校规被清华大学开除。
之后年轻气盛的朱湘背负着行囊远赴上海,他相信以自己的才华一定能闯出一番天地来。
在上海,他凭借着年少成名的才气,写诗投稿,但是却入不敷出。就在倍感无助时,朱湘却听说:自己百般逃避的未婚妻刘彩云,竟在上海打工。
其实早在朱湘父母去世前,便给他定下了这门亲事。这个叫做刘彩云的女孩,也是出身当地豪族,两家可谓门当户对。但对于这样的包办婚姻,朱湘是拒绝的。
当时在清华读书时,哥哥因为不满意朱湘的退婚想法,便带着刘彩云前来看望他;结果被脾气暴躁的朱湘骂了回去,因为在他看来,没有结果婚就抛头露面,这样的行为有失体统。
在上海能遇到旧相识也算是缘分,后来朱湘经过了解知道了刘彩云的父母去世后,兄长把她被赶了出来,她无处可去,只好来上海暂住。
朱湘知道以后,他也很同情刘彩云,于是他找到了她所在的工厂。
当两人再次见面时候,朱湘的感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眼前这个坚韧果敢的女孩打动了她。
后来他郑重地向刘彩云求婚,最终两人兜兜转转,还是成了夫妻。其间,他还给妻子起名霓君。
婚后,两人继续在上海生活,也许是刘彩云的原因,朱湘的事业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1926年,朱湘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共同参与创办了《晨报副刊·诗镌》,诗歌开辟了新的舞台。
1927年,朱湘前往美国劳伦斯大学学习。但是在这不久后,他就因为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读一篇把中国人比作猴子的文章就愤然离开,转入了芝加哥大学。
1929年春天,在芝加哥大学,叛逆和孤傲造成的性格悲剧再次在朱湘身上重演。
期间,朱湘因为一个教授怀疑他借书未还,以及一个外籍同学拒绝与他同桌的事情,带着满腔愤懑离开了芝加哥大学。
回国后,朱湘被推荐到安徽大学任英文系主任,月薪300元。在这里,朱湘度过了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段富足生活。
可不久后因学校经费的问题,朱湘被迫辞职,这下,连基本的生活都捉襟见肘了,而更无奈的是,刘霓君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因为没有奶水、也没钱买奶粉,未满周岁的孩子救竟被活活饿死。
丧子之痛的打击,让刘霓君对人生感到了失望,同时夫妻二人的关系也逐渐恶化。
离开安徽大学后,朱湘为了生计开始到处辗转漂泊,但又因为性情孤僻,不仅没有得到好的工作,还得罪了不少人,只能勉强依靠卖文维持。此间刘霓君还托朋友给他寻了份厂里的工作,但却被朱湘拒绝了。
由于长期失业,他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 1933年年12月1日,朱湘花20元钱买了张三等舱的船票,4日由上海乘吉和轮去南京,5日清晨喝半瓶酒后投江自杀。
据目击者说,在朱湘的身上,找到了两本书,一本是海涅的诗集,另一本是他自己的诗作。
令人心酸的是,那张三等舱的船票,是亲戚接济的,那瓶酒,是妻子打工所得。
在他自杀的前一天,还有人看到在黑暗狭小的码头饭店里低声下气地找人借钱。而他的好友鲁迅则说他是因为对这个世界失望才选择自杀的。
而在朱湘去世之后,夫妻间的隔阂也随之烟消云散。刘霓君便将孩子送给他人抚养,此后剃度出家,削发为尼。
朱湘本来可以拥有一个励志的人生,但却因为自己孤僻的性格、极高的自尊心以及极端的做事方式而造就了他悲惨的一生。
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像是一朵未盛开的花,在这一朵花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光芒。
在这一生之中,我们都是在自己的时光中慢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存在价值,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地相遇,不断地错过,不断地分开,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人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变得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