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春,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就因丈夫的一句话投进了北京永定河,再也没有上来。没想到这个老太太是国民党将领黄维的夫人——蔡若曙。
蔡若曙出身名门之家,父亲蔡仲初是杭州高官,因此蔡若曙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貌双全,是当地出了名的大美女加大才女。
1933年,在杭州西湖畔的一场上流社会的舞会上,17岁的蔡若曙遇见了29岁的黄维,她的心猛地抽紧了,这个英俊威武的男人,正是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
就这样,蔡若曙与刚刚由陆军大学进修班毕业升任第十一师副师长的黄维相识了。
舞会过去的一周里,蔡若曙好像陷入了单相思,她心里一直想着黄维,最后终于决定主动向他表明心意。
但万万没想到,黄维在信中表明自己的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自己不能忤逆她老人家。
虽然遭到了拒绝,但蔡若曙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选择直接见面与黄维说清自己对他的爱意。
她曾经走到黄维的车前,固执地截住黄维的车,对他笨拙地表达自己的爱意说:“没有你我会疯掉。”
为了和黄维结婚,蔡若曙答应了黄维母亲的苛刻条件:黄维前妻虽然离婚了,但是不会离开黄家;蔡若曙虽然可以嫁给黄维,但是一辈子不能进黄维老家的大门,死后更是不能在黄家祖坟下葬。
婚后第二天,黄维带着蔡若曙返回老家江西贵溪拜见母亲,但是黄维的母亲根本不承认儿子在外娶的女人,更不许他们走进家门。
蔡若曙什么都没有说,也没有流泪,她和丈夫四目相对,在炎炎烈日下,跪了两天。
黄维的母亲没有被感动,她下了逐客令,蔡若曙平静地拉起了黄维,轻轻说道:“没事,有你,就好。”
对蔡若曙来说,只要能和黄维在一起,这一切都不重要。
1937年2月,黄维远赴德国进修,蔡若曙为了照顾丈夫,她一同前往德国。
淞沪会战爆发后,黄维准备回国抗战,让蔡若曙留在德国,等抗战结束,再接她回国,可蔡若曙拒绝了,她说不论发生任何事,她都会和他在一起。
1948年,正在庐山疗养的黄维一家,接到命令出征淮海战场,从此二个人天各一方。
同年11月25日,我军在原宿县双堆集将运动中的黄维兵团四面包围。
黄维兵败,他和副手胡琏分别乘坐坦克逃跑。结果,黄维的坦克半路出了故障,他成了俘虏。
淮海惨败的消息传来,国民党方面一度以为黄维已经阵亡,为黄维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
和丈夫分别半年,却等来了丈夫的“死讯”,蔡若曙如何能承受这样的打击,黄维的女儿黄惠南说“那时妈妈很着急,听到爸爸战死了,觉得天都塌了”。
随着国民党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很多国民党要人都带着家属撤退去了台湾。此时“没了”丈夫的蔡若曙也只能带着孩子们去了台湾。
可蔡若曙总有一种丈夫还在认人世的感觉,她一如既往地等着丈夫归来。
两年后,蔡若曙得知了黄维的消息,他果然没有死,他作为战犯被关在大陆的监狱里。
得知丈夫还活着,蔡若曙立即开始着手准备返回大陆,为了避免被阻拦,蔡若曙先是设法到香港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回到上海定居。
虽然丈夫是战犯,但是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并没有对蔡若曙区别对待。
大女儿黄敏南考上复旦大学并顺利入学,另一个女儿黄慧南也顺利地进入当时上海重点中学北郊中学学习。
蔡若曙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获得了稳定的工作,这么多年,若不是国家和政府,恐怕他们母子几人难以生活。
那时,蔡若曙在上海有了工作后,只要攒够一家人去北京的火车票钱,蔡若曙就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北京战犯管理所看望黄维。
1975年,黄维被特赦的消息,传到蔡若曙的耳中时,蔡若曙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长长舒了一口气,对四女儿黄慧南说道:“你终于有爸爸了.....”之后,在上海统战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蔡若曙准备去北京将黄维接回上海。
后来政府给黄维在北京安排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的工作,所以蔡若曙一家就从上海搬到北京定居。
等待了27年,蔡若曙和黄维终于再次相聚。
1976年5月,黄维的长子黄新复职了,继续当山东农学院的副教授,蔡若曙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她第一个反应是:丈夫若是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很高兴。
但是当丈夫知道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反应,看到黄维的表现之后,蔡若曙心里很失望,她再次重申了一遍:“黄新复职了!”
然而黄维头也不抬,看也没看她一眼,张嘴就吐露一句十分绝情的话:“滚开!”
蔡若曙被这句呵斥打击到了尘埃里面。她辛苦等待了黄维27年漫长难捱的时间,换来的就是这样的冷漠。
万念俱灰的蔡若曙跳下了护城河,这离他们夫妻团聚不到一年。
二十七年的坚守,才换来了家人的团聚,然而仅仅一年的相聚之后,蔡若曙却选择了这样的决绝的方式,离开自己的等回来的丈夫,自己守护了半生的家。
也许她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女人,不在乎天下,不在乎理想,只在乎爱人。
无论是坚守,还是离别,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不得不说,蔡若曙确实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非凡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