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陕西西安,和万春的父亲和几位叔伯在打井时发现了一只手,带着万分忐忑的心情,他们决定继续挖,把兵马俑挖出来。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几位叔伯终于把兵马俑挖出来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兵马俑放在众人面前,众人都不敢上前观望。
那兵马俑身高约1.9米,手呈一个诡异的姿势,向前伸着。这时,从人群中走出来了一位老伯,他说:“稀奇、真是稀奇,这是老一辈们常说的‘瓦盆爷啊’!”
和万春的父亲疑惑不解的问:“‘瓦盆爷’是什么啊?”那位老伯并没有多说,他指了指地后便离开了。
村民只好大着胆子,把“人”抬走,大家继续钻井,钻了没多久就有了井水,村民都开心极了,有了井水就不怕干旱了。
可没过多久井水就干枯了,和万春的父亲把原因追究到“瓦盆爷”的身上,当时并没有实质性的办法解决此事,这口井就被废弃了。
1974年 ,中国西部八百里秦川骊山脚下的西杨村的村民打井时也发现了“瓦盆爷”。
村民们非常痛恨“瓦盆爷”,村民一度认为挖不出水来又是“瓦盆爷”在作怪,于是就把它吊起来了,面对旱灾,村民们本没时间理会这件事,只好继续挖井。
此后村民们还发现了陶俑和青砖铺成的平面台基,杨培彦和杨文学觉得这事异常古怪,就向当地主管汇报了这件事。
陕西博物馆、临潼县文联等文物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经一系列考察后,他们断定村民发现的陶俑就是秦代的武士俑,专业人员耗时三天把陶俑的碎片拼装起来,复原了秦代武士俑,这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不久,国家文物部门的几位专家率领考古团队来到此地,经过不懈努力,一个宏伟壮观俑坑出现了,这里面的陶俑栩栩如生、规模宏大,专家为其命名为“一号俑坑”。
李先念同志表示这批武士陶俑的发现,对于评价秦始皇,研究秦朝的相关历史将有重大的作用,随后作出重要批示,迅速采取措施,保护好文物。
这就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兵马俑所在地,村民口中的“瓦盆爷”实际上就是大秦·兵马俑。随着“二号俑坑”“三号俑坑”的发现,8000多个兵马俑重见天日,出土的战车战马、兵器铠甲无数,秦俑的设计者再现了2000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
在这以前也有一些兵马俑出土的痕迹,例如:1932年临潼岳沟村民发现了一具跽坐俑,1948年临潼上焦村民发现了两具跽坐俑,只是当时的发现者还不知道这是兵马俑,甚至还把兵马俑打碎。
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中的一部分,为什么秦始皇陵中要有这些兵马俑呢?一是要展示皇权,彰显秦朝的军事实力;二是要辟邪驱邪。
秦始皇一生都在征战,古人认为人是不会真正死亡的,人去世后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秦始皇想在另一个世界里依旧率兵征战四方,而这些兵马俑也就是他的军队。
虽然秦兵马俑对我们来说是古人的丰功伟绩,在当时,秦始皇的做法却将底层劳动人民置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当中,这大大影响了秦国的国力,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秦兵马俑还是一座警钟,启示后人们“得民心者的天下”。
已故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对中国文化非常痴迷,1975年中国决定开博物馆,1976年李光耀就提出要参观秦兵马俑,现场的工作人员说:“目前没有接待条件,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再来参观。”李光耀却说:“我就是去看一看土坑就行,不需要接待。”
李光耀参观秦兵马俑后发出感慨: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希拉克参观秦兵马俑后说:“世界有七大奇迹,我觉得兵马俑的发现是第八大奇迹。”由此可见秦兵马俑对人们的震撼。
秦兵马俑的现世,掀起了全球各地的人们纷纷参观的热潮,在展览区内,不管是千百个神形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栩栩如生的战马形象。
它们都具有各自的形象特征,一行行一列列的战马,给前来参观的人们留下了气宇轩昂的的印象,磅礴的气势使不同肤色的人都产生了心灵震撼。
秦兵马俑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其历史文化价值具有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