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一95岁老人公园散步,遇到一位96岁老人,两人闲聊时竟发现她们
2024年四川,一95岁老人公园散步,遇到一位96岁老人,两人闲聊时竟发现她们是74年前进藏的同一批女兵,谁知,一番交流后又知道一个天大的消息!两位老人顿时相拥而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天,九十五岁的闫家琪坐在轮椅上,由孙子推着在公园缓缓前行,这天是她的生日,家人特地带她出来散心,她虽然年岁已高,精神却不减当年,尤其是每到周三,都会坚持来这个公园喂鱼,家人曾劝过她换个日子庆生,老人却固执地说,周三不动,这份坚持原本只是生活里的一种仪式,谁也没料到,它竟然成了命运安排的伏笔。
还没走到鱼池边,闫家琪忽然神情凝重,示意孙子停下,她的目光越过人群,定定地看着前方一个穿蓝布褂的老太太,那人正俯身往池中撒鱼食,身边站着一位中年女子,阳光洒在她的银发上,身形佝偻却稳健,闫家琪的眼中闪现出难以言说的情绪,她的手开始发抖,眼神里写满了惊疑和激动,仿佛时光拉扯着她回到了七十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
那一年是1949年,成都刚刚解放,街头巷尾张贴着密密麻麻的征兵告示,十七岁的闫家琪带着弟妹站在皇城坝征兵处排队,她记得那天飘着雪粒子,风钻进棉衣里直往骨缝里刮,而在同一时间,彭家英——一个来自安徽、比她年长两岁的姑娘,已经随部队从浙江一路打到了四川,她早已是经验丰富的老兵,脚底板磨出厚茧,绑腿打得比男兵还利索。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名山的训练场,彭家英彼时担任文工队班长,负责带新兵,她教闫家琪叠被子,反复三次不满意,最后干脆手把手教她捆出棱角分明的“豆腐块”,水壶怎么挂,绑腿如何缠,走山路时如何防滑,样样细致入微,闫家琪一度觉得这个班长有些严厉,却也打心眼里佩服她的利索与坚韧。
随后的进藏之路远比她们想象中艰难,十八军五十三师要穿越高原雪山,修建道路,几乎每天都在与自然对抗,姑娘们白天扛着铁锹修路,晚上还要为战士们表演节目鼓舞士气,在二郎山的一次演出中,闫家琪唱到《歌唱二郎山》时突然气喘不止,是彭家英一把将她扶到山石后,让她歇息,那一刻,她对这位班长的感激深深刻进了心底。
彭家英身上至今还留着一块老伤疤,来源于甘孜机场修建期间的一次塌方事故,那次事故中,四位战友当场牺牲,她被埋在半截土堆中,肋骨断了三根,可她休息不到半个月,就拄着木棍回到了工地,那份对使命的执着,即便是在今天回忆起来,也令人肃然起敬。
1951年春天,部队组织翻越雀儿山的急行军,山上积雪深至腰部,每人背着数十斤的物资艰难前行,途中有位战士失足滑落,是闫家琪和彭家英合力将他拉了上来,那一晚宿营时,彭家英把自己仅剩的炒面分了一半给她,那种在极寒中彼此依靠的情谊,比任何话语都来得厚重。
别离来得突然,是因为调防命令,彭家英留在了甘孜继续参与建设,闫家琪则随着大部队前往昌都方向,那时西藏尚未通邮,“常联系”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很快便被现实冲淡,此后几十年,两人各自转业、成家,生活天南海北,再无交集。
直到七十四年后的今天,命运才让她们再次相遇,原来,十年前彭家英随小女儿搬到成都养老,距离百花潭公园不过两站地,而闫家琪这些年一直住在青羊区,每周三来公园喂鱼成了习惯,那天,若不是孙子坚持过生日,她也许不会来;若不是她执意不改时间,也许就错过了这场迟来的重逢。
当两个家庭终于靠近,围观的人还不明所以,只有两个老人,仿佛早已心领神会,她们用颤抖的手紧紧握住彼此,彼此打量,一如七十多年前在冰雪高原中并肩前行的模样,围观的人群逐渐安静下来,保安送来两束塑料花,大学生举起手机录下这动人一刻,还有路人眼眶泛红,感叹不已。
两家人很快决定为她们补办一个生日会,蛋糕上插着“95”和“96”的数字蜡烛,象征着她们跨越时光的生命故事,彭家英执意让闫家琪先吹,闫家琪却坚持“班长在先”,最终,两人一起吹灭蜡烛,仿佛回到文工队分吃一个烤土豆的日子。
这段故事被媒体报道后迅速走红,记者前来采访时,两位老人坐在藤椅上,晒着太阳,翻看泛黄的旧照片,彭家英撩起裤腿,展示冻伤留下的疤痕;闫家琪小心翼翼地从铁盒里拿出保存完好的三等功奖章,她们一个讲起甘孜机场的建设,一个说起昌都的交通变化,眼中满是自豪。
如今,彭家英的孙子曾去过西藏,拍下布达拉宫的夜景;而闫家琪的小外孙女正在西藏支教,常常发回孩子们在新校舍学习的照片,这些画面成为她们晚年最珍贵的精神慰藉,她们用一生见证了西藏从荒芜到繁荣的巨变,也用一次长达七十四年的等待,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战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