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侦察股长凌少农,私下向日本人购买布料,对方说:“你看起来像军人?”凌少农回道:“没错,我就是新四军!”原以为,凌少农会被日本人出卖,没想到顺利完成交易。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夜,凌少农裹紧身上的大衣,走在回营地的山路上,与此同时,他还时不时回头张望,生怕有人跟踪。只因大衣口袋里揣着的不是银元,而是一张能救命的纸条——上面写着一笔特殊的交易。
新四军的战士们已经连续三个冬天没有像样的棉衣穿了,去年冬天,有个小战士站岗时冻掉了两根手指头,这事让凌少农记到现在。
眼下刚入秋,首长就把筹集冬衣的任务交给了他,可这年头,老百姓自己都衣不蔽体,上哪儿去找这么多布料?
说来也巧,有天凌少农在集市上转悠,无意间听到两个商贩在嘀咕:“听说日本人开的洋行里囤了不少棉布......”就是这句话,让凌少农有了主意,可跟日本人做生意,这不是与虎谋皮吗?
但转念一想,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战士们能熬过这个冬天,再险的路也得闯一闯。
第二天一大早,凌少农就乔装打扮起来。他借了件绸缎长衫,把头发梳得油光发亮,看起来和商人无异。同行的战士小王紧张得直搓手:“凌参谋,咱这要是露馅了......”凌少农拍拍他的肩膀:“放心,我自有分寸”。
洋行里,吉田老板正叼着烟斗看账本。见有人进来,他眯起三角眼上下打量。凌少农不慌不忙地掏出准备好的说辞,可话还没说完,吉田突然用生硬的中国话问道:“你是新四军吧?”
彼时,空气瞬间凝固了,小王的手已经摸向腰间,凌少农却哈哈大笑:“老板好眼力!我这些麦子,可不就是跟新四军做生意换来的?”他故意把“做生意”三个字咬得特别重。吉田眼珠转了转,突然也笑起来。
交易谈成那天,凌少农特意选了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十几辆独轮车吱呀呀地推着布料往山里走,车轱辘在泥地上压出深深的辙印。
有个推车的伙计突然脚下一滑,整匹布差点滚进路边的水沟。凌少农一个箭步冲上去拽住布料,自己却摔了个四脚朝天,等布料全部安全运到根据地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战士们穿着新棉衣站岗时,心里都暖烘烘的。有个小战士摸着棉衣里子说:“这布料真厚实,穿在身上跟裹着棉花包似的。”
凌少农听了,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想起吉田最后说的那句话:“凌先生,希望我们下次还能合作”。这话里有话,但眼下能解燃眉之急,其他的从长计议吧。
转眼到了1943年,凌少农接到个更艰巨的任务——护送罗荣桓将军去后方治病。一路上要穿过三道封锁线,随时可能遭遇敌人。有天夜里行军,突然听见前面有狗叫声。凌少农立刻示意队伍隐蔽,自己摸黑往前探路。
月光下,他看见几个伪军正在哨卡烤火,枪都随意地靠在墙边。他灵机一动,学了几声野猫叫,趁伪军分神时,带着队伍从玉米地里,悄无声息地穿了过去。
新中国成立后,凌少农带着部队跨过鸭绿江。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他总想起当年给战士们筹棉衣的往事。有次行军途中,看见朝鲜老乡家的孩子,穿着单衣在雪地里捡柴火,他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棉大衣给孩子裹上。
警卫员急得直跺脚:“首长,您这......”凌少农摆摆手:“没事,我当年挨冻的时候,也是老百姓给捂热的。”
授衔那天,凌少农站在镜子前整理军装。妻子帮他抚平衣领上的褶皱,突然发现他鬓角已经斑白,但当他举起右手敬礼时,眼神依然像当年那个在洋行里临危不乱的“商人”一样坚定。
多年后,有记者采访他问起当年的经历,凌少农摸着腿上的伤疤,轻描淡写地说:“那时候啊,就是想着不能让战士们冻着,跟日本人周旋也好,穿越封锁线也罢,说白了就是被逼出来的法子。”
参考资料:英雄父辈 | 38军老前辈凌少农将军生平简介,太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