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19日上午9时许,西北某地农民正顶着炎炎烈日在农田里干活,他们突然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5-09 18:14:26

1977年6月19日上午9时许,西北某地农民正顶着炎炎烈日在农田里干活,他们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巨大的轰鸣声,顺着轰鸣声抬头一看,他们惊恐地发现,有一架摇摇晃晃的战机正朝他们俯冲而来。 1977年6月19日上午9时许,西北某地烈日炙烤着农田,农民们正埋头苦干,突然一阵轰鸣声从天边传来,抬头一看,一架战机摇摇欲坠,直冲田野而来。村民吓得四散奔逃,战机里的试飞员王冠扬却面临绝境:跳伞保命,还是冒险迫降救人?生死一瞬,悬念陡生,他的选择不仅关乎自己,更牵动地面无数人的命运。究竟是什么样的抉择,让这一天被历史铭记? 王冠扬,1936年9月生于中国一个普通家庭,那是个战乱不断的年代,国家风雨飘摇,他从小就立下报国的心愿。1956年6月,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带着对天空的向往,开启了飞行员生涯。训练中,他不是那种天生就耀眼的人,但靠着刻苦和钻研,硬是把复杂的技术啃下来,性格沉稳,做事果断,战友们都挺佩服他。 到1967年,他已经飞了7年,没出过一次事故,技术扎实,表现靠谱,所以被调到西安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630研究所),当上了试飞员。这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试飞员得测试新飞机的极限,风险高得吓人,随时可能出事。但王冠扬明白,这工作关系到航空工业的命脉,他每次上天都拼尽全力,确保数据一点不差。 在试飞的这些年,他不是没遇过险情,但每次都能靠技术和冷静化险为夷。他还总主动请缨干最难的任务,像歼-7战斗机的研发试飞,他就没少出力。同事都说,这家伙敬业得有点“轴”,但也正因为这股劲儿,他成了大家的榜样。 1977年6月19日上午,西北某地田野上热得像蒸笼,农民们顶着烈日干活,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9点左右,天边突然传来轰鸣声,越来越近,大家抬头一看,吓懵了——一架战机歪歪斜斜地冲着农田俯冲过来,像是随时要砸下来。 这架飞机是歼-7,驾驶员就是王冠扬。那天早上8点53分,他开着编号40的新机起飞,任务是测试导弹对飞机性能的影响。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后,他按计划飞得挺顺,左右转弯、加速测试,都没啥问题。可就在他关掉加力、调整油门时,麻烦来了——机身抖得厉害,转速指针一下掉到底,燃油味还呛得慌。他立刻反应过来,发动机八成是坏了。 地面指挥员让他试着滑回机场,实在不行就跳伞。可王冠扬没想着跑,他知道这飞机是新家伙,任务数据也值钱,不能说扔就扔。他决定迫降,赶紧找平地。飞机高度哗哗往下掉,他发现前面有个村子,马上调整方向避开,后来又看到田里有高压线和干活的人,他硬是咬牙把飞机再偏了偏。 最后关头,他还把两枚没点火的导弹扔到空地,避免爆炸。飞机最终撞在一片刚收割的麦田里,滑了171.2米,断成两截,浓烟直冒。村民们回过神后,赶紧跑过去救人。 王冠扬被困在驾驶舱里,腰椎断了,身上多处受伤,疼得要命。救援的人和村民一起把他抬出来,他第一句话居然是问飞机保住没、伤没伤人。听说大家没事,他才松口气。离开座舱前,他还撑着按下领航钟,定格在9时08分。 他被火速送去医院抢救,这事儿传得很快。第二天,王震副总理正好在当地视察,特意去医院看他,说他是“模范的英雄飞行员”。1977年8月,空军党委给他颁了个“雷锋式的飞行员”称号,表彰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王冠扬伤得不轻,但硬气得很,康复了一年后又飞上了天。1987年7月,他还作为试飞员代表,参加了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他的故事传开后,感动了不少人,大家都觉得,这才是军人该有的样子。 这事儿听着挺玄乎,但真真切切发生了。王冠扬为啥没跳伞?不是他不怕死,而是他心里装着更大的责任。那架歼-7是新研发的,数据对国家航空工业太重要了,丢了就等于前功尽弃。而且,下面还有老百姓,他要是跳了,飞机砸下去,后果谁担得起? 他这选择,说白了就是把个人安危放一边,先保集体利益。试飞员这行当,本来就不是图舒服的,每次上天都得做好最坏的打算。王冠扬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普通军人,但关键时刻,他用行动证明了啥叫担当。 放到现在看,这事儿也挺接地气的。咱平时生活中,不也常碰到这种两难的时候吗?比如单位加班,你是走人还是留下来扛?家里有事和工作撞车,你先顾哪头?王冠扬的故事让人想想,在紧要关头,咱能不能也拿出点魄力来。 那天的迫降,王冠扬其实有别的路——跳伞。他技术好,跳了八成能活。可他没选这条路,为啥?因为他知道,跳了就保不住飞机和数据,还可能害了地上的老百姓。他把集体利益摆在了个人前面,这不是喊口号,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0 阅读:53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