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人是否有自我照顾的能力,要看能否走出一段痛苦的关系。
很多人在关系里,追求的并不是幸福,也不是爱,而是价值感。是关于自己到底是谁,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爱,这些生命里十分早期,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母婴关系的成长课题。
当一个婴儿,在最需要被情感镜映的生命初期,看到的是快乐的母亲,镜映到的就是可爱的自己。
一次小小翻身、开怀大笑、咿呀学语,看到的都是母亲的笑脸,雀跃,就是生命早期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这份价值感,会让一个孩子建立最初的依恋雏形,建立我是可爱的核心信念。有了这份信念,长大后,自然会去找一个懂得欣赏自己,让自己笑以及幸福的人。
而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漠不关心,甚至是不耐烦的母亲,孩子心中会种下“我不够好”的种子。她将会用穷尽毕生,执着地从外界寻找这份生命初期母亲亏欠自己的价值感。
也许她会成为外在优秀,事业出众的独立女性。但在感情世界里并不会挑选那些踏实、靠谱、给自己稳稳幸福的男人。她只会沉溺在那些浓烈、激烈、却又无比痛苦的关系里,毕竟她渴求的不是爱情,而是曾经融合共生的母婴关系。
她需要通过一种放大,激烈的情感,来试图唤醒那个沉默,抑郁的母亲,来确定自己的存在。通过确认自己有足够魅力刺激别人,才从这种跌宕起伏的情绪剧情中,找到自我价值感。
每一个难以割舍的人,无论他多糟糕,彼此多不般配,只要难以离开,就意味着一定满足了我们十分深层的需求。只是这种需求,是潜意识里的隐性需求,我们难以觉察,并且从未接纳。
所有关系的卡点,本质上都是母婴关系的卡点。一个曾经被母亲深深拒绝的孩子,只会不自觉用一生去为曾经的委屈翻案,哪怕用一种远离幸福的方式。
看到曾经和母亲的关系互动模式,了解母亲究竟怎样影响着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谴责或是归对错。毕竟每一个造成孩子创伤的母亲,本身也是代际创伤的受害者。
探寻和母亲的关系,最终的指向是为了理解。只有理解,知道一切因何而起,我们才会因为原谅曾经那个不够好的母亲,从而原谅当下这个不够好的自己。
只有带着对最初关系的理解,释怀,我们才能真正从充满爱恨情仇的母婴关系走出来,走向成年人的平等,彼此独立又相互依靠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