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国就要守中国的规矩,2025年5月一位美国华裔发文表示,自己已经入籍两年,已经是一个美国人,但是回到中国的时候,还需要排队,就比如过海关需要排队,签证也需要排队,回国之后还需要到派出所备案,去景区酒店都要排队等等。 (信息来源:环球网——在中国是“游客”,在美国是“外人”,一个华裔美国人的困惑:哪里是家?) 此话一出,可捅了马蜂窝。不少网友讥讽:“难不成还要八抬大轿抬你?”直指这暴露了部分海外华人自恃“高人一等”的心态。可这,当真就是全部真相吗? 2025年5月,一位自称“已入籍美国两年”的华裔博主在社交平台掀起轩然大波。他用“排队地狱”形容回国经历,从海关到景区,从签证到派出所备案,处处“不被优待”的细节引发舆论两极分化。有人怒斥其“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也有人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双重身份困境”——在海外被当“外人”,回中国成“游客”。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类似的身份焦虑在海外华人群体中暗流涌动。据环球网调查,约37%的华裔移民承认“在中美两国都找不到归属感”。这种撕裂感,在第一代移民和“香蕉人”之间尤为明显。 文化认同的“冰火两重天”在纽约唐人街,68岁的老侨领陈先生坚持每天教孙子写毛笔字:“汉字是根,丢了就成浮萍。”他的孙子却抱怨:“同学都笑话我写方块字像画符。”这种代际冲突,折射出海外华人文化传承的困境。 而在硅谷,华裔工程师李博士的遭遇更具戏剧性。他凭借顶尖技术成为美国公司高管,却在疫情期间被同事背后议论“病毒携带者”。当他选择回国创业时,又因“外企思维”被本土团队排斥。“我像卡在两个世界的夹缝里。”他苦笑。 中国崛起重塑身份认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海外华人的心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福建侨务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华裔新生代回国创业人数同比增长42%,“侨梦苑”等平台吸引超600个项目落地。一位加拿大华裔创业者坦言:“以前回国是‘施舍式投资’,现在是‘双向奔赴’。” 这种转变,在文化领域同样显著。英国华裔青少年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穿汉服、学《黄帝颂》,澳大利亚华星艺术团将京剧与现代舞结合巡演。正如暨南大学学者所言:“当中国从‘他者’变为‘主体’,海外华人的文化自信找到了支点。” 制度差异下的“生存法则”回到那位美籍华裔的抱怨,其本质是对规则的误读。移民政策专家指出,中国对入外籍公民的管理遵循国际惯例,备案制度是为保障国家安全,并非“歧视”。反观美国,新移民政策却在制造“富人特权”与“双重标准”。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部分华裔在海外追求“超国民待遇”时,另一群人正用行动诠释身份认同。在巴黎,华裔青年协会联合当地议员发起反歧视游行;在南非,华人企业家组建自卫队保护社区安全。他们用“落地生根”的姿态,打破“二等公民”的刻板印象。 那位美籍华裔的抱怨,恰似一面多棱镜,照见海外华人的复杂生态。有人沉溺于“身份红利”的幻想,有人在文化夹缝中艰难突围,更有人在时代浪潮中重塑自我。 中国的发展,给了海外华人“回家”的底气,却也撕开了“特权”的遮羞布。正如网友锐评:“排队不是歧视,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的归属感,从来不是靠国籍标签换取,而是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真心拥抱文明。毕竟,在这片土地上,规矩从来不是给谁量身定做的,而是给所有人的“公平秤”。
美国土著:华裔是美国误判中国崛起的原因
【494评论】【241点赞】
小小的我
去你大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