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考虑到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声,中方同意与美方会谈 5月7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何立峰副总理将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举行会谈。 自美国发起关税战后,美国政府高层人员不断对外界放风、释放信号,称已经与中国正在谈判,甚至言之凿凿的说将很快达成协议。中国对这些虚假信息作出回应“不存在”时,美国又通过多渠道向中国传递信息,希望就关税问题与中方进行谈判。中方对美方的信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评估后,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瑞士会谈的选址意味深长,这个永久中立国见证过无数历史转折,如今又成为中美经贸谈判的舞台,承载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欧盟暂停对美反制、东盟加速供应链多元化,72国在WTO起诉美国单边主义,这些多边力量的行动表明,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公愤,而中国的“接触”决策,正成为凝聚国际共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重要支点。 中国的底气,源自“双循环”战略锻造的经济韧性。前4个月东盟跃升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跨境电商规模激增28.6%,内需市场以50万亿元社会零售总额撑起经济“防波堤”。就像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打谈结合”,今日的谈判桌背后,是14纳米芯片量产、氢能产业布局、中欧班列年开行3万列的硬核实力支撑。 在这场经贸博弈中,美方的谈判策略充满了阳谋与阴谋。10天内11次提及“正与中国磋商”,试图通过舆论压力迫使中国让步;暗地里却将更多中企列入实体清单,不断打压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这种“软硬兼施”的套路,本质上是美国单极霸权黄昏的挣扎,妄图维护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而中国的回应清晰而坚定:取消单边关税、停止科技霸凌是谈判的前提,任何对话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石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930年《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引发大萧条的教训犹在眼前,如今中国的选择为世界提供了新范式——不是绥靖妥协,而是以斗争求团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在多边框架下寻找最大公约数。
这场“世纪谈判”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即便短期内可能达成部分关税回调,中美在技术管制、市场准入等结构性矛盾上仍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但值得期待的是,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立场从未动摇。 中国提出,任何的谈判都必须建立在平等协商、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中方经常提及一句话“听其言,观其行”。美方如果想要谈判,就要拿出诚意来,纠正过去错误的做法,与中方通过平等协商处理分歧。不要再搞那种说一套做一套,前脚签协议后脚又撕毁的套路。 商务部发言人说:“中方绝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去追求和美国的任何协议,妥协得不到尊重,绥靖换不来和平。”这番表态的背后,是一个崛起大国的战略自信。让我们对这次的协商谈判,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