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的F-35B型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国内很多军迷都非常羡慕,希望中国也能有类似的装备。 后续当中国确定下一代舰载机是歼-35后,就有人探讨过,在歼-35身上装涡轴发动机驱动升力风扇,然后让其变成“中国版F-35B战机”。 那么这一方案可行吗?
这一方案从技术角度上说是可行的,但从军事角度上说不可行。 因为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在现代战场上的战斗力非常差,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用这种玩意。 相较于正常的战机,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唯一的优势是能在更短的机场跑道上起飞,但其劣势非常多,有着航程短、机动性差、结构复杂故障率高等等劣势。
垂直/短距起降战机要想获得垂直/短距起降能力,除开屁股上的那台发动机外,还需要在战机前部再安装一个升力风扇。 这个升力风扇一装上去,各种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像结构复杂故障率高这个问题显而易见,你多这么一个升力风扇,并且屁股后面的发动机还要能弯折,可以将喷口对准地面,整个系统相较于正常发动机不知道复杂了多少。
并且光是为了容纳下这个升力风扇,战机前部就会被挤占掉大量空间。这些空间被挤占掉了,战机内部燃油仓这些东西,也会相应的减小,从而导致战机航程大幅度缩短。 在航程上,垂直/短距起降战机要是正常起飞还好,如果垂直/短距起飞,战机在上天之前就得花掉差不多一半到70%左右的燃油。到时候战机的作战半径能到600公里就不错了。
此外战机在装入这个升力风扇后,战机的上下厚度还会更大,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战机的风阻,降低战机的航程和机动性。 可见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相较于正常战机压根没啥优势,正常国家根本不会服役这种东西,中国更不会将歼-35去改装成垂直/短距起降战机。
各国为什么服役垂直/短距起降战机? 当前全球有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的国家就三个,分别是美国、英国以及日本,这三个国家均服役了美国生产的F-35B型垂直/短距起降战机。 美国之所以服役F-35B,主要原因是它的海军陆战队需要。 美国海军陆战队是一支不需要国会授权,总统直接下命令就能出动的军队。所以对美国总统来说,海军陆战队用起来最方便,也是美国执行地面军事行动最频繁的武装力量。
因为用起来最方便,所以美国海军陆战队不单单会执行地面军事任务,海军和空军的活有时候也会交给他们去干。 既然要干海军和空军的活,那就得有相应的装备。所以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着大量战机和军舰,堪称一支“小型美国海陆空三军”。 但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服役航母。毕竟航母多贵啊,一艘福特级航母150亿美元,美国海军陆战队根本用不起。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用的主要就是两栖攻击舰加上F-35B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的组合,把这玩意当成了“简配航母”用。
英国使用F-35B的原因,是英国现役的航母,伊丽莎白女王级,它没有阻拦索。这也基本注定了,这款航母必须使用垂直/短距起降战机,不然舰载机降落的时候,可能会直接一头栽进海里。 日本服役F-35B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没有航母但又想有航母。 日本作为二战发起国兼战败国,在军事发展上受到了严格限制,不被允许拥有航母。但日本又想有航母,那就只能学美国海军陆战队,用两栖攻击舰加上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当“简配航母”用。
除开F-35B型战机,历史上还有苏联生产的雅克-141和英国生产的鹞式是垂直/短距起降战机。 苏联生产雅克-141是因为苏联的航母有问题。苏联希望能在航母上集成反舰导弹,就导致苏联的航母只能被称之为“舰载巡洋舰”,上面的飞行跑道非常短,它只能起飞垂直/短距起降战机。
英国历史上生产的奇形怪状的战机多了去了,冷战结束前人类历史上尝试最多战机技术路线的国家就是英国了。 为了获得让战机从商船上起飞,从而在世界大战中能将自己大量商船变成航母的能力,英国当年就造了鹞式战机。 所以我们能看出,全球服役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的国家都各有各的问题。因为一些问题它们不得不服役垂直/短距起降战机。
中国不具备以上的问题,目前自然不太需要垂直/短距起降战机。
以当前中国海军的发展,就算中国没有F-35B这样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机,中国也具备在两栖攻击舰上起降舰载机的能力,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电磁弹射系统。 当前航母上主要有两种起飞舰载机的方式,一种是滑跃起飞,一种是弹射起飞。
两栖攻击很难采用滑跃起飞,因为一个翘起的飞行甲板会严重挤占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空间。 至于弹射起飞,蒸汽弹射系统的体积太大,会严重挤占两栖攻击舰的机库空间。
但是电磁弹射系统不一样,它可以保持两栖攻击舰飞行甲板的平整,体积也较小,不会挤占太多机库空间。 所以在2024年的时候,中国生产了全球第一艘带有电磁弹射系统的两栖攻击舰,它就是我国的076型两栖攻击舰。 这款两栖攻击舰可以弹射无人机,并有可能具备弹射歼-35型舰载机的能力。
相较于航程短、机动性差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用076起飞歼-35有更大的实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