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以“反恐”为由,对巴基斯坦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的9个目标发起代号“辛多尔”的导弹打击,包括穆扎法拉巴德、科特利等地。印度国防部声称行动“精准克制”,但巴方驳斥称袭击目标包含清真寺与居民区,导致至少8名平民死亡、35人受伤。 此次突袭打破了印巴自2019年以来的“有限冲突”默契,标志着印度战略从“威慑”转向“跨境打击”,直接激化地区紧张局势。
面对印度突袭,巴基斯坦迅速采取军事与舆论双重反制。巴空军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击落3架印度“阵风”战机及1架苏-30MKI,并摧毁印军杜迪亚尔区域哨所。网络流出的残骸照片显示,“阵风”战机的M88发动机部件特征与法国原厂设计高度吻合,成为反驳印方“零损失”声明的关键证据。 巴三军新闻局(ISPR)通过社交媒体实时发布战场画面与战术细节,强调行动“零伤亡”,塑造“防御正义”形象。
有分析指出,巴空军的歼-10CE战机在目标空域发射霹雳-15E导弹,超视距击落了印度的苏-30MKI;而红旗-9P防空系统则在阿万蒂普拉地区拦截了印度的“阵风”战机。如果这两大战果最终得到确认,那么中系装备的协同效能将成为巴方此次反制成功最强有力的“技术杠杆”。
此次冲突中,中国技术装备的表现引发国际关注。歼-10CE与红旗-9P的实战数据,为中国军工打了个“活广告”,尤其在对标西方高端装备时展现出来的竞争力。中巴经济走廊的军事合作深化,使巴军快速获得先进装备并整合至作战体系。巴防空部队的预警-拦截一体化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雷达与指挥系统支持。
当前局势下,拥核国家的对抗风险迫使国际社会寻求解决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双方克制,但美俄等国的矛盾立场削弱了多边斡旋效力。美国对印军售持续推进,俄罗斯则在印巴间平衡利益。 在此次印巴冲突中,中国的独特作用逐渐凸显:通过向巴提供防御性装备帮助其构建“非对称威慑”,避免冲突向全面战争倾斜;作为上合组织核心成员,中国可联合俄罗斯、中亚国家推动印巴重启对话;针对印度“断水威胁”,中国可借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经验,提议南亚水资源多边管理框架,缓解资源博弈矛盾。 印巴这次交火既是两国历史矛盾的一次爆发,也是全球军工技术竞争的缩影。中国装备的实战表现验证了其技术可靠性,也凸显了中国作为“区域稳定器”的潜力。未来,中国或可在三方面深化作用:在军售中强调防御性装备输出,避免加剧地区军备竞赛;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将印巴纳入共同发展议程,以利益共享稀释安全对立;与美俄协调建立“南亚冲突紧急通报机制”,防止核误判。
如果中国能平衡技术输出与战略克制,其在南亚的角色或将从“装备供应商”升级为“安全架构设计师”,为全球拥核地区冲突提供新的解决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