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不久,酒宴上与文武大臣正开怀畅饮,李筠突然站起来,将后周

麻麻赖赖 2025-05-08 15:06:23

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不久,酒宴上与文武大臣正开怀畅饮,李筠突然站起来,将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挂在大殿的墙壁上,跪地嚎啕大哭。不久,赵匡胤看到李筠长子,问道:“太子怎么会在这里?”吓得对方立刻连连磕头。

说起五代十国的明君,当属郭威和养子柴荣。遗憾的是,这两个人一手打下了江山,一个因病而亡,一个英年早逝,反而让赵匡胤坐享其成。

郭威是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人,虽然他当时披的是“黄旗”,但是确实是情非得已之下,自然而然的事情。相较之下,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则显得刻意得多。

公元959年,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称的柴荣突然抱病而亡,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面对天下乱局,一个弱子登基无疑会让许多人心动。

就在赵匡胤心动之时,一个绝佳的良机放在了他的面前,他的发小兄弟们竟然全部被任命了要职,而他自己也成了殿前随意可进出的人。 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三,赵匡胤的亲信在军中散播着,唯有赵匡胤继位才能保天下太平的言论。于是,发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陈桥兵变”。

当消息传回赵匡胤母亲那里时,老太太竟然十分淡定泰然地说:“我儿素来志向高远。”若非她提前洞悉了儿子的野心,又怎么坦然说出这样的话呢?

所以,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多了许多做作的成分。当年郭威在情况紧急之时,只能顺手拿了黄旗披在身上,而赵匡胤却恰巧有一件合身的龙袍,这未免也寸了吧?

这就是为什么宋朝建立之初,后周许多旧臣不服气的原由。这其中自然包括李筠。

李筠原名李荣,为了避柴荣名讳,这才改了名。他擅长骑射,可以拉得动百斤的硬弓,是难得的猛将,最后成了辅佐郭威建国的开国功臣。

柴荣继位后开启了南征北伐,这期间陪伴左右的正是李筠和赵匡胤。想起同僚竟然成了皇帝,于公于私,李筠这心里都不好受。

一次,赵匡胤设宴,席间正在谈笑风生时,李筠突然拿出了预备好的郭威的画像,随后就开始痛哭流涕。

李筠这一手让人毫无防备,那些平日与他关系极好的人冒了一身冷汗。任谁都知道,李筠此举就是怀念旧主,而反对新帝啊!

这时,与李筠关系亲密的部下登时跪在地上,对着赵匡胤说:“令公不甚酒力,这是喝醉了,请陛下宽恕。”

赵匡胤只是笑而不语,心里却暗暗记下了这一笔。李筠醉了吗?不,他清醒的很,他知道自己既然如此做了,就势必要走上反叛的路。

自从赵匡胤建立宋朝,李筠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后周的一切,他无以为报,只想伐宋才能心安。

李筠这么一闹,立刻引出两个连锁反应。

第一,素来与后周不睦的北汉皇帝刘钧,竟然向李筠抛出橄榄枝,用一封使用蜡丸藏匿的书信告诉李筠,只要你需要援军,北汉必然全力支持,同时出兵伐宋。

第二,李筠的儿子李守节被父亲的行为吓坏了,哭着哀求老爷子千万不能反叛,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李筠自然不会听儿子的。

如果你是赵匡胤,此时该怎么做?是不是应该将反叛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这么做,他反而给原本在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的李守节升了官,让他做了“皇城使”,来到了开封,做了一个可以对朝廷动向了如指掌的职位。

有一天,赵匡胤接见李守节,突然对他说道:“太子,你怎么来这里了?”

李守节当时就傻眼了,随后连连叩头说道:“陛下,微臣怎么配做太子,也不可能是太子,一定是有小人陷害我和父亲啊!”

赵匡胤徐徐说道:“我都听说了,你数次劝你父亲无果,所以派你前来,是想激怒我,然后让我杀掉你。你回去告诉你的父亲,从前我不是皇帝,他想怎么做都可以。如今我已经是皇帝了,好歹也让一让我吧?”

李守节快马加鞭飞回潞州,向父亲转达了赵匡胤的话,固执的李筠非但没有打消谋反的念头,反而派人给赵匡胤送去一份,控告他谋反的罪状!而后,李筠反了。

还记得刘钧吗?当初信誓旦旦说帮忙,结果就是坐山观虎斗,压根不给与李筠任何援助。倒不是一点忙没出,至少走了形式,动了嘴皮子。

北汉是依附于契丹而存在的,而契丹又不同意出兵,所以李筠最后成了孤家寡人,唯一还听从他调遣的,就是那个可怜的儿子李守节。

赵匡胤很重视这场反叛之战,亲自挂帅上阵,御驾亲征。而赵匡胤带出的大将,正是他的结义兄弟石守信,还有他最信任的慕容延钊。就这样,李筠面对两方夹击不敌,最终只能选择自焚身亡了。

命运有时就是这样相似,还记得忆柔之前写的李守贞吗?就因为术士的胡诌八扯,最后选择起兵反叛,被郭威给灭了,而他也选择了自焚。

可以说,李筠的兵变是赵匡胤建国后的第一次危机,而赵匡胤轻松就将其化解了。李筠的自不量力注定了失败结局,然而他的这种忠诚竟然还带着点悲剧的味道。

顺便说一句,李守节最终投降了,终究是缺少父亲的忠勇啊!

0 阅读:112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