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人在非洲承包土地,雇佣中国人大规模种粮食,可行吗?根本就不可行。要是大规模种粮食,当地人说不定心里就不乐意,觉得你抢了他们饭碗,甚至可能给你使绊子,破坏你的地。 2024年莫桑比克加扎省曾发生外资农场遭纵火事件,当地村民因不满土地被占用,夜间焚烧了1200亩待收小麦,直接经济损失达380万美元。这种冲突背后是非洲特殊的土地制度——超过60%的耕地属于部落集体所有,即便政府批文在手,仍需获得传统酋长认可。2019年某中资企业在赞比亚租赁的3万亩土地,就因未与当地长老会谈而遭持续破坏,最终被迫支付双倍"土地安抚费"才得以继续经营。 非洲农业用工政策也是一道坎。南非《就业公平法》规定企业必须雇佣75%本地员工,纳米比亚更将比例提升至90%。2022年安哥拉某中资农场因违规使用中国工人播种,遭劳工部开出日均8000美元的罚单,累计罚款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2%。即便雇佣当地人,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成本同样惊人:在津巴布韦的试验田里,中国技术员要求每日除草,而当地雇工仍保持"三天工作两天休息"的传统节奏,导致作物亩产仅为预期的43%。 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推高经营风险。刚果(金)东部农田灌溉系统建设成本是国内的4.2倍,因需自建柴油发电站和输水管道。2023年肯尼亚某中资农业园区遭遇旱灾时,运水车日均油耗成本就达1.2万元人民币,最终被迫放弃2000亩玉米田。电力供应不稳更制约粮食加工,乌干达坎帕拉的中资碾米厂每月因停电损失15吨成品米,相当于当地300人全年口粮。 政治风险始终如影随形。几内亚2021年政变后,新政府宣布废除前政权签署的17份土地租赁合同,涉及中资企业3.8万公顷耕地。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冲突期间,政府军为构筑防线强行征用外资农场拖拉机,导致价值270万美元的农机被改装成武装车辆。即便在相对稳定的坦桑尼亚,2024年大选期间反对派仍以"中国粮食殖民"为口号煽动民意,迫使三家中国农业公司暂停运营。 市场机制失灵加剧经营困境。尼日利亚卡诺州的中资大米加工厂曾遭遇诡异价格倒挂:当地批发商宁愿以0.35美元/公斤进口泰国碎米,也不愿0.28美元/公斤收购本地新米。这种扭曲源于非洲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盲目崇拜,以及本地中间商对流通渠道的垄断。更棘手的是粮食储运损耗,赞比亚卢萨卡的中资粮库因缺乏冷链设备,玉米储存三个月后虫蛀率高达37%,远超国内5%的标准。 气候与生态的不可控因素常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3年南非西开普省突发的蝗灾,在48小时内啃食了1.5万亩麦田,中资农场主投保的当地保险公司竟以"天灾免赔条款"拒付。撒哈拉以南非洲70%耕地缺乏基本防洪设施,2024年马拉维暴雨冲毁中资企业修建的22公里灌溉渠,修复成本超出年度预算的80%。土壤特性也暗藏杀机,肯尼亚裂谷省的火山灰土虽肥沃,却因过度吸水导致农机频繁陷车,联合收割机故障率比国内高4倍。 这些困境在埃及阿斯旺的失败案例中集中爆发:某中资企业2018年投资1.2亿美元开发沙漠农场,计划年产小麦10万吨,结果因部落冲突损失3800亩青苗,沙尘暴毁坏灌溉系统,雇工盗窃农机零件,最终在2024年以2700万美元贱卖资产撤离。这个缩影揭示出,在非洲开展大规模农业种植,远非简单的技术移植或资本投入所能解决。
网友深刻领悟,在非洲禁止过度共情!这是一位网友在非洲闯荡后的深刻领悟。非洲就是
【4评论】【2点赞】
顺心
穷山恶水出刁民,无数的小动作,不要轻易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