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拦截外机时,我国总是出动歼16,而不是更先进的歼20?因为中国空军选择歼-16执行拦截外机任务,本质上是基于"威慑可视化"的战术设计。 歼-20作为隐身战机内置弹舱的设计虽然先进,但在拦截场景中反而成为短板——当它以"干净"外形出现在外机面前时,威慑效果远不如挂满霹雳-15和鹰击-91导弹的歼-16。这种视觉冲击力的差异,就像持枪警察与便衣特警的区别,前者用显性装备就能喝止犯罪,后者则需要隐藏实力应对更复杂局面。 2024年美军RC-135侦察机抵近侦察时,歼-16飞行员故意打开弹舱亮出实弹的举动,让美机立即改变航向。这种"看得见的威胁"恰恰是隐身战机难以实现的战术效果——歼-20若开启弹舱就会破坏隐身外形,若保持隐身状态对方雷达又无法察觉,反而达不到拦截所需的警示作用。就像交警查酒驾必须身着反光背心站在明处,隐身战机更适合执行"一击必杀"的隐蔽任务。 歼-16的战术优势在电子对抗中更为突出。其D型电子战改装配有6个电子战吊舱,能对400公里范围内的雷达系统实施全频段压制。2023年拦截美军EP-3E电子侦察机时,歼-16D释放的电磁干扰直接导致对方侦察设备死机,这种"硬杀伤"能力是专注制空的歼-20所不具备的。面对时常伪装成民航客机的侦察机,歼-16还能挂载光电吊舱进行高清摄录,为外交抗议提供铁证。 成本与部署的考量同样关键。歼-20每小时飞行成本是歼-16的2.3倍,且全国仅有7个航空兵旅完成换装。而歼-16目前保有量超过300架,分布在28个一线作战单位,能快速响应全国空域的突发情况。就像交警不会用超跑日常巡逻,用性价比更高的装备应对高频次低烈度任务,才是现代军队的理性选择。 隐身战机的保密需求制约着出勤频率。歼-20日常训练都需加装龙勃透镜掩盖真实雷达特征,这种"自废武功"的设定显然不适合需要展示实力的拦截任务。反观歼-16作为四代半战机,雷达反射面积等参数早已不是秘密,反而能毫无顾忌地亮出獠牙。就像拳击比赛前的称重仪式,拦截行动本质是战术威慑的外交延伸,需要的是"明牌"而非"底牌"。 这种分工在台海战备巡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歼-20通常隐身巡航在对手雷达探测范围之外,实施隐蔽威慑;而歼-16则大摇大摆挂弹穿越海峡中线,用发动机轰鸣声向对方传递清晰信号。两类战机犹如"隐形的盾"与"显形的矛",共同构建起立体化的空防体系。当美国F-35试图抵近侦察时,隐身对隐身的较量才会启动歼-20这张王牌。 未来随着歼-35外贸机型出口,中国可能调整拦截策略。就像美国敢于频繁出动F-35执行拦截,正是因为该机型参数已被盟友掌握。当中国隐身战机实现规模化部署且保密级别降低后,东海上的"猫鼠游戏"或将进入隐身时代。但在那之前,挂满导弹的歼-16仍是最具性价比的"天空城管",用最直白的方式守护着祖国的领空。
为什么在拦截外机时,我国总是出动歼16,而不是更先进的歼20?因为中国空军选择歼
苍鹰展翅霸苍穹
2025-05-08 12:41:06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