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对儿子说:“我出2万,你

文山聊武器 2025-05-07 18:19:06

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对儿子说:“我出2万,你出2万。”,没成想,儿子季承却暴跳如雷,拒绝道:“我一分钱也不会出,这4万是你欠她的。”季羡林大怒道:“我要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1994年,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季羡林摊上了一件糟心事儿。他的妻子彭德华去世,丧葬费高达4万元。那年头,4万块可不是小数目。季羡林想着跟儿子季承平摊,各出一半,结果季承直接炸了,拒绝出钱,还甩出一句“这4万是你欠她的”。季羡林气得七窍生烟,直接撂下狠话,要跟儿子断绝关系。这场冲突,把一个学术大师的家庭矛盾暴露得淋漓尽致。 季羡林是何许人也?1911年,他生在山东临清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就聪明得不行。后来考上大学,又跑去德国学东方学和梵语,回来在北大当教授,搞出了东方语言系。他会12种语言,写了一堆书,被人叫“国学大师”。可这么厉害的人,家里却乱成一团。 他的婚姻是老式的包办。1929年,18岁的季羡林娶了比他大4岁的彭德华。彭德华没啥文化,小学毕业,但人老实本分。季羡林去德国那十年,她一个人在家拉扯两个孩子,日子过得苦哈哈。季羡林回来后,一头扎进学术,家里的事儿基本不管,夫妻感情淡得像白开水,父子关系也好不到哪去。 季承,1935年生的,从小没怎么感受到父爱,全靠母亲带大。他后来成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高级工程师,混得不错。可他跟季羡林的关系一直冷冰冰,心里憋着一股怨气。彭德华去世后,这股怨气彻底爆发。 丧葬费的事儿成了导火索。季羡林觉得各出一半挺公平,毕竟他是父亲,也没少干活挣钱。可季承不这么想,他觉得父亲这些年对母亲不管不问,欠下的债远不止4万块。他拒绝出钱,不是抠门,而是借这事儿发泄多年积怨。季羡林呢,觉得自己这么大岁数了,儿子还不理解他这些年的付出,一怒之下就说要断关系。 这事儿之后,父子俩13年没见面。虽说都在北京,住得不远,可谁也不搭理谁。季承后来写文章,管父亲叫“有国无家的浪人”,说他孤僻、抠门、不近人情。这话说得够狠,明显是把心里的不满全倒出来了。季羡林这边呢,继续搞他的学术,但日记里也透出对家庭的愧疚。可他拉不下面子,也没主动找儿子和解。 时间过了13年,到了2008年,季羡林97岁,身体垮了,住进301医院。季承73岁,刚有了个小儿子。这时候,他开始反思,觉得再不和解,怕是没机会了。于是,他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去看父亲。病房里,季承跪下求原谅,季羡林摸着孙子的脸,也没再说啥狠话。父子俩抱在一起,13年的疙瘩就这么解开了。 2009年,季羡林去世,98岁,走的时候心里应该挺安慰,至少跟儿子和好了。季承后来整理父亲的遗物,出了本《我和父亲季羡林》,把这些年的恩怨写得明明白白。这事儿让人看清,家庭这东西,比学术还复杂。 这场丧葬费的争执,说白了不光是钱的事儿。季承不出钱,是在控诉父亲这些年对家庭的忽视;季羡林发火,是觉得儿子不体谅他的苦衷。俩人都有自己的理,可谁也没退一步,结果就闹成这样。一个学术大牛,在家里却栽了个大跟头,真是让人唏嘘。 季羡林这辈子,学术上风光无限,可家庭这块儿,他确实没处理好。他忙着研究学问,忘了家里的老婆孩子,这矛盾早晚得爆。季承呢,小时候缺父爱,长大了又跟父亲对着干,也不是没毛病。可到了最后,季承愿意低头,季羡林也肯原谅,这说明啥?时间能磨平棱角,亲情还是有救赎的力量。

0 阅读:51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